鱼尾类型的一种。尾鳍的上下两叶相等,外观对称,而内部不对称。脊椎末端向背侧弯曲,但仅达尾鳍基部,如高等硬骨鱼鲤、鲫等的尾即为正形尾。
脊椎动物鲤科鱼类咽背壁的一块角质板,它与腹侧的下咽齿相对而形成咀嚼面,用以磨碎食物,故称为咽磨。一般扁平,椭圆形,其咀嚼面上有若干沟纹形成的隆凸嵴,表面粗糙坚硬,好像石磨面,也称胼胝垫或咀磨垫。
位于软骨鱼类和少数硬骨鱼类的消化道背面、椎骨和肾的腹面的,具有调节身体比重或在缺氧时辅助呼吸的器官,呈薄长囊形,称为鳔。鳔的形状大小不一,一般为2室(如鲤、鲫),也有1室(如狗鱼)或3室的(如鳗鲡)。或有1条短鳔管与食道的后端背侧连通(喉管鳔类)。鳔壁由弹力结缔组织和少量平滑肌组成,或杂有横纹肌。多数硬骨鱼的鳔管退化(无管鳔类)。鳔内充有氧、二氧化碳和氮,一般氧的比例大于氮。有鳔管的鳔,鳔内气 ...
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大多数是用鳃进行气体交换的,称为鳃呼吸。鳃是动物体表的特化部分,形状有瓣(片)状、束状、丝状或羽状,都能扩大同水的接触面。软体动物河蚌和脊椎动物鱼类都是典型的鳃呼吸动物。鱼鳃上有许多鳃丝,每一鳃丝的两侧有许多鳃小片,其上分布着毛细血管。鱼通过口腔、鳃盖和鳃盖膜的运动,使含氧的水从口流入,经过鳃再从鳃孔流出,溶解在水中的氧到达鳃小片时,即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一旦长期离开水,或水中缺 ...
支持鱼鳃的骨性支架。因呈半环弓状弯曲,故称鳃弓,或称“鳃弧”。如鲨的第3~7对软骨弓(咽弓),即为鳃弓,由体背侧向腹侧形成半环支持着鳃,每对鳃弓是由成对的咽鳃软骨、上鳃软骨、角鳃软骨、下鳃软骨和单块的基鳃软骨构成。各鳃弓的基鳃软骨多愈合成1块。除第5对鳃弓外,在各对鳃弓的上鳃软骨和角鳃软骨的后缘伸出许多软骨条,用来支持鳃间隔。硬骨鱼的鳃间隔退化,鳃瓣直接生在鳃弓上。典型的鳃弓也是由5块同名硬骨 ...
硬骨鱼类的每1个鳃弓的内缘生有两排并列的骨质突起,称为鳃耙。鳃耙为鳃部的过滤器官,用以阻挡食物和沙粒随水流经鳃裂流出,以免损伤鳃瓣。其长短疏密因种和食性而异。如杂食性鳃鱼,鳃耙的疏密程度适中;肉食性鱼,鳃耙短而疏,仅具有保护鳃瓣作用,而无过滤食物的功能;以小型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鳃耙细而长,结成网状的“细筛”,用以阻挡微小食物随水流带出鳃外。 ...
用鳃呼吸的动物(如鱼类、蝌蚪等)由心脏发出至鳃的血管,称为鳃动脉。鳃动脉可分为入鳃动脉和出鳃动脉2种。现存的硬骨鱼类有4对,脂鲨有7~11对,盲鳗更多。入鳃动脉进入鳃间隔内,在鳃中分枝成毛细血管,在此处可进行气体交换,再汇合为出鳃动脉。入鳃动脉内的血液为静脉血(缺氧血),出鳃动脉内的血液为动脉血(含氧血)。 ...
一般显露在身体前部或鳃裂间的一丛丝状或羽状的突起物,称为外鳃。为少数水生动物的呼吸器官。鲨、肺鱼、少数硬骨鱼的胚胎和蛙类的蝌蚪或洞螈、泥螈等都具有外鳃。
某些鱼类或海兽等水生动物在一生活动中,由于环境影响或生理习性,在一定的时期从原栖息地集群游到另一个水域中去生活,经过一段时间,或经过一定的发育阶段,又沿原路线游回到原栖息地生活,这种集群的定期、定向有规律性的移动,称为洄游。洄游所经过的途径,称为“洄游路线”。依据大部分鱼类洄游到达目的地所表现的生活行为,一般可分为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季节洄游。如某些鱼类在性腺成熟发育过程中,每年在一定时期内集群, ...
用鳃呼吸的脊椎动物的血液循环方式。血液完成1次循环只经过心脏1次,如鱼类及用鳃呼吸的两栖类幼体(蝌蚪),血液从心脏输出后,分支进入鳃内,进行气体交换(吸氧和排出二氧化碳),从鳃流出的充氧血(动脉血)分送至全身各部,然后全身各部的缺氧血(静脉血)又回流入心脏,周而复始。由于循环的途径只有1条,故称这种循环方式为单循环。 ...
节肢动物高等甲壳类(如虾等)的一种消化腺,其分泌物含有多种酶,由导管通入中肠的前端与幽门胃相接处,并兼有吸收功能。此外,鲤科硬骨鱼类也具有肝胰脏。由于肝脏与胰脏无明显界线,散布在消化管之间,或部分埋于肝内,故称肝胰脏。
某些硬骨鱼类,如鲤、青鱼等鲤科鱼类的第5对鳃弓退化,其上不生鳃丝,而常形成1~3列齿,称为下咽齿,又称咽喉齿或简称咽齿。如鲤鱼的第1列3个下咽齿较大,第2、3列各有1个小齿。下咽齿的排列行数和齿数与食性相关,如鲤鱼的下咽齿呈平顶的臼齿形,与咽背壁粗糙的角质咽磨(粗磨垫)相磨研,可以压碎通过咽部的食物。下咽齿的形状也因种而异,有的呈臼齿状,有的侧扁呈梳状,或侧扁而末端呈钩状。 ...
又称声囊。脊椎动物、两栖纲、无尾目的多数种类的雄性,在头部腹面的咽喉部位具有1~2个囊状突起,称为鸣囊。鸣囊是雄性蛙类普遍具有的第二性征之一,具有扩大声浪的功能。在繁殖季节,鸣声可起一定吸引雌性的作用。一般鸣囊发达的,鼓膜也较发达。但也有的种类没有鸣囊,如中华大蟾蜍,也能发出细弱的声音,而生活在急流声浪大水中的湍蛙,一般无鸣囊,也不发声。有的鸣囊在外形上能够观察到(如黑斑蛙),称为外鸣囊,相反的称 ...
嗅脑的周围部,位于大脑半球底面的最前端,是专司嗅觉的突出部分,称为嗅叶。嗅叶的前端一般为球状,称为“嗅球”;左右各一,有嗅神经通入。鱼类的嗅叶很发达,哺乳动物和人的很小,隐藏于大脑半球前部的腹内侧。
蛙、蟾蜍、蝾螈、鲵等两栖类动物的幼体。蝌蚪是两栖类个体发育的一个初级阶段,早期的小蝌蚪,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外形似鱼,具有侧线器官。由于口内尚未出现孔道,不能摄取食物;以后眼与鼻孔相继出现;头下有吸盘,可用来吸附在水草上。头两侧具有外鳃,有呼吸功能。尾大而扁,内有分节尾肌,肌节的上下方有薄膜状的上下尾鳍,能帮助蝌蚪在水中游泳。口出现后,以唇部的角质齿刮吃藻类,开始在水中独立生活。当吸盘消失时,外鳃也 ...
某些鱼类内耳中,具有由石灰质形成的石状物,称为耳石。鱼在游动时,耳石能影响听神经起感觉作用,也可起着平衡鱼体的作用。其形状、大小因鱼的种类而异。依据耳石上疏密相间的轮纹,可推断鱼的年龄。耳石又称听石。最大的耳石可见于石首鱼科的鱼类,如大黄鱼、小黄鱼。
内耳是位、听器的最重要结构。内耳的结构复杂,由半规管、前庭和耳蜗3部分组成。内耳为位觉感受器(在半规管、前庭内)和听觉感受器(在耳蜗内)的所在部位。当动物体作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时,速度的变化会引起位觉感受器的兴奋,对动物体运动的调节和平衡的维持具有特殊作用。动物体静止时,也通过位觉感受器来感受头部的空间位置。蜗管则是听觉感受器的所在部位。低等脊椎动物的圆口类和鱼类,仅有内耳而无耳蜗。内耳中也只有3 ...
两栖纲动物卵外包有2~3层的透明胶状保护膜,称为卵胶膜。卵胶膜是由输卵管的管壁腺细胞分泌的,可防止细菌或真菌侵入,也可保护受精卵避免机械损伤和污染。卵受精后,卵胶膜吸水迅速膨胀,这样,既可防止其他动物吞食,又可减少热量的散失,从而保证膜内温度高于水温;还可减轻比重,使受精卵浮于水面,有利于受精卵孵化,并发育成胚胎。蛙属的卵胶膜分别包裹着单个的卵;蟾蜍的外层卵胶膜形成1条长达数米的圆管,卵粒按一定方 ...
脊椎动物,两栖纲,无尾目的幼体蝌蚪,在口的唇缘与角质颚之间具有临时性的齿状物,称为唇齿。它是一种唇区皮肤褶襞的游离缘角质化结构。有的唇齿排列成完整连续的一横列,有的唇齿在中央有一间隙,是一种不连续的横列。不同属、种蝌蚪的唇齿列数目不同。
两栖类蟾蜍的两眼后各有1个大而呈长圆形的有毒腺体,称为耳后腺。当蟾蜍遇到敌害或受到氯仿、乙醚等药物和竹棒等物体刺激时,就会分泌出具有强烈涩味的白色浆液,是用以防御敌害的一种方法。这种白色浆液,经人工干燥而成的固体物称“蟾酥”,可供药用,有强心、抗炎、平喘、镇咳等作用,治疗咽喉肿痛的“六神丸”,就是用蟾酥和其他几种药配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