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脊椎动物,昆虫纲,同翅目,蚜科昆虫的通称。体小,1~2毫米。可分为有翅、无翅和有性、无性等类型。口器为刺吸式,刺入植物幼嫩组织吸食汁液,一般均能分泌“蜜露”,常吸引蚂蚁尾随其后。繁殖力极强,条件适宜时,主要以孤雌胎生繁殖若蚜,若蚜多为无翅雌蚜。秋天,可产有翅雌蚜和雄蚜,它们遇条件适宜时,飞到越冬寄主植物上交配,产卵。1年可繁殖10~20代。俗称“腻虫”或“蜜虫”。为害粮食、棉花、蔬菜、瓜果、 ...
(1)无脊椎动物中线虫纲动物身体两侧的下皮层向内增厚,形成纵走的线称为侧线,排泄管贯穿其中。如蛔虫身体左右两侧各有1条明显白色的侧线。(2)脊椎动物鱼类及水生两栖类特有的沟状或管状皮肤感觉器也称为侧线,管内充满粘液,感觉器即浸润在粘液里。当水流冲击鱼体时,影响管内粘液,把外来刺激传给感觉细胞,再通过感觉神经纤维传至神经中枢。硬骨鱼类头部侧线管常埋在膜骨内。体侧管道每隔一定距离在侧线鳞上穿孔与外 ...
脊椎动物硬骨鱼类和肺鱼类的一种鱼鳞。由真皮演变而成的骨质鳞。鳞片光滑,略呈圆形,前端倾斜插入真皮内,后端游离,前后鳞片彼此作覆瓦状排列于表皮的下面。由于游离的一端圆滑,故称圆鳞。鳞片终生不更换,可随鱼鳞的增长而长大,上面具有宽窄不一的同心圆环纹,即为年轮。春夏季鱼体增长较快,年轮的环纹较宽;秋冬季鱼体增长较慢,年轮的环纹较窄。多数鱼体两侧各有1条纵行的侧线管(特殊的感觉器官),埋在皮肤内,它借 ...
脊椎动物硬骨鱼类的一种鱼鳞,由真皮性骨板形成,故称骨鳞。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薄而略透明,其上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同心圆环纹和辐射线。春夏季鱼体生长速度快,环纹间距疏而小;冬季鱼体生长慢,环纹间距密而小。在1年内生成的疏密两群环纹,称为1个“年轮”。依年轮数,可推断出鱼的年龄。骨鳞一般可分为两种:鳞面光滑的圆鳞,如多数硬骨鱼类和肺鱼类的鳞;鳞面有小棘的栉鳞,它的后缘呈栉齿状,多见于海产洄游性的鲱科鲥 ...
脊椎动物硬骨鱼类的一种原始鱼鳞。由生于真皮内的骨质板及覆盖表面的釉质组成,较坚厚而有光泽,多呈斜方形,如鲟鱼和雀鳝的鳞。
脊椎动物鱼类、爬行类和少数哺乳类的身体表面,以及鸟类局部区域所被覆的皮肤衍生物,统称为鳞。一般呈薄片状,具有保护作用。鱼类的鳞为骨质鳞,由真皮或由真皮和表皮共同形成。根据它们的结构和性质的不同,可分硬鳞、骨鳞和盾鳞3类。骨鳞(圆鳞和栉鳞)的表面具有辐射线和同心圆环纹的年轮,可根据年轮数推断鱼的年龄;盾鳞和硬鳞无年轮。爬行动物蛇、蜥蜴和哺乳动物穿山甲的体表,以及鸟类喙的基部和足部的鳞均为角质鳞, ...
脊椎动物软骨鱼类(如鲨鱼)所特有的一种原始鱼鳞。是由位于皮肤里的椭圆形基板和露在外面的棘突(鳞棘)两部分组成。基板和棘突都是由真皮形成的骨质板构成的,从基板到棘突,中央有1条管腔,内含结缔组织、血管和神经,并在基板上有孔通于真皮。棘突向体后伸出,它的外面覆有1层由表皮形成的釉质,如用手倒摸鲨鱼的体表,便有粗糙感觉。从盾鳞的结构和来源看,都和高等脊椎动物的牙齿相似,二者是同源器官,故盾鳞又称“皮 ...
原为脊索动物门的1个亚门,又称口索动物。现已作为无脊椎动物最后的1个独立的门。身体呈蠕虫状的海产动物,两侧对称。咽有鳃裂,仅接近口腔背面有1条短的原始盲管称口索。身体前端吻部有起源于体腔的水腔。生活于海底泥沙、岩石间或生活在1个由分泌物形成的管内,营固着生活。最常见的代表动物为柱头虫(Balanoglos-susmisakiensis),产于我国青岛一带。身体由吻、领和躯干3部分组成。体长40 ...
无脊椎动物,棘皮动物门,海参纲,刺参科。体呈圆柱形,长20~40厘米。前端口周生有20个触手。背面有4~6行圆锥状肉刺,腹面有3行不发达的管足。体色呈黄褐色、黑褐色、绿褐色、纯白色或灰白色等。体内的消化管较长,其末端为膨大的排泄腔,两支呼吸树(水肺)与排泄腔相通。海水从肛门进入呼吸树的管壁内,在此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作用。呼吸树还兼有排泄功能。喜栖息水流缓稳、海藻丰富的细沙海底和岩礁底处。夏 ...
由板鳃鱼类雄鱼腹鳍内侧缘延长而成的1对棒状突起,称为鳍脚。它的内侧表面各有1条输送精液的纵沟。雌雄鱼交配时,雄鱼将两侧的鳍脚临时合拢,两沟合并成1条管,插入雌鱼体内的子宫中,输送精液,进行体内受精,故鳍脚又称“交接器”。星鲨属(Mustelus)等的雄鱼均有鳍脚。 ...
支持鱼鳍的组成部分。每1鳍条是由左右2条合成的,基部附着在支鳍骨上。鳍条有2种:(1)角质鳍条,不分节也不分枝,为软骨鱼类所特有;(2)软鳍条,是鳞片的衍生物,为硬骨鱼类所特有,既柔软又分节。有的末端分枝;有的末端不分枝。如鲈和鳜等的坚硬且粗大的鳍条,称为鳍棘,既不分枝、分节,也不分左右2条;但鲤、鲫等的鳍棘,既分节又分为左右2条。 ...
鱼鳍的一种。与一般具有鳍条和鳍棘的鳍极不相同,它是一种由皮肤和脂肪构成的鳍状突起,如大麻哈鱼的背侧,除具有1个较大的背鳍外,还有1个与腹部臀鳍相对生的较小脂鳍。此外,香鱼、大银鱼和哺乳动物鲸类等的背侧也有脂鳍。 ...
多数鱼类躯干部背缘、尾部的腹缘和后端,具有不成对的鳍,称为奇鳍。如背鳍、尾鳍和臀鳍。奇鳍由沿身体背侧中线围绕尾端,再循腹侧中线到达肛门直后的连续皮肤皱襞分化断裂而成。
多数鱼类躯干部上的成对的鳍,称为偶鳍。例如胸鳍和腹鳍。从演化观点来分析,偶鳍与其他脊椎动物的前肢和后肢相当。
鱼类的鳃是由鲜红的鳃瓣组成的。鳃瓣着生于鳃间隔或鳃弓的前后两侧缘,由栅板或无数鳃丝紧密排列而成。而鳃丝是由呼吸上皮摺叠而成,上面密布毛细血管,活体血管中含氧多的鳃丝外观呈鲜红色。鳃瓣是鱼类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器官。鳃瓣又称鳃片。
多数鱼类和一些其他水生脊椎动物所具有的运动和平衡器官。一般鳍的表面覆有皮肤,内有柔软分节的鳍条和坚硬不分节的粗大鳍棘。鳍条和鳍棘的数目和类型因种而异,如软骨鱼类的鳍条不分节,也不分支。鲤、鲫等的鳍棘则分节,且为左右2条。依鳍的着生部位和鳍的数目不同,可分为偶鳍和奇鳍。偶鳍为成对存在于胸、腹部的胸鳍和腹鳍;奇鳍为单个存在于背、臀、尾部的背鳍、臀鳍和尾鳍。有的鱼类的背鳍虽为2个,但前后分开,独立存 ...
头索动物文昌鱼在咽的两侧有许多成对排列的裂孔,称为鳃裂。脊椎动物胚胎的咽腔开向左右两侧的裂隙,是造鳃的开始。而成体鱼类和两栖类的蝌蚪期便有明显的鳃裂。鳃裂是呼吸水流的通路。在水中生活的低等脊索动物,终生有鳃裂;而在陆上生活的脊椎动物,仅在胚胎时期出现鳃裂,如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胚胎早期有鳃裂,然后逐渐消失。这说明脊椎动物是同出一源的。
遮盖硬骨鱼类和两栖类幼体鳃裂的骨片或皮褶,称为鳃盖。鳃裂不直接开口于外界,仅在鳃盖的边缘有一个总鳃孔与外界相通,既有保护鳃的作用又有辅助呼吸的作用。硬骨鱼类的鳃盖由4块板状骨片组成,后缘游离有新月状的鳃膜。鳃盖上有同心圆纹的年轮,可推算出鱼的年龄。呼吸作用主要靠鳃盖的运动来完成。当鳃盖被撑开时,附于鳃盖边缘的鳃膜因受外部压力紧贴体壁,由于鳃腔扩大,内部压力减小,水流可由口经咽进入鳃腔;当鳃盖关 ...
大多数的软骨鱼类具有5~7对鳃裂,它们直接暴露在外界,外无鳃盖。由于2个鳃裂间的鳃间隔发达,丝状的鳃平列在鳃裂的前壁和后壁上,前壁和后壁上的2个半鳃即合成1个全鳃,全鳃呈平板状,故称板鳃。 ...
鱼尾类型之一。尾鳍的上叶和下两叶不对称,上叶一般较大。内部也不对称。脊柱的末端向背侧弯曲伸入尾鳍的上叶。板鳃类的鲨和硬鳞鱼类中的鲟等的尾均为歪形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