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脊椎动物,昆虫纲,双翅目,蚊科。又称家蚊。体多呈黄棕色,翅上无花斑,触须短,触角与口器近等长。口器刺吸式。静止时,身体与停落面平行。雌蚊傍晚或夜间吸取人、畜的血,传播丝虫病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分布于全世界各地,幼虫多喜在房屋附近污水或水缸中孳生,成蚊多躲在室内黑暗、温暖、潮湿处越冬。我国常见的种类为致乏库蚊(Culex fatigans)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mch ...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的1个大目。体微小至中型。复眼很大。刺吸式口器或舐吸式口器,适于刺吸或舔吸。翅仅1对,前翅发达,膜质,后翅退化为平衡棒,如完全变态的蚊、蝇。蚊类幼虫称为孑孓,蝇类幼虫称为蛆。蛹为裸蛹或围蛹。成虫多善飞,幼虫水栖、陆栖或寄生。已知种类约有85000种。其中蚊、蝇、虻、蚋、白蛉等为医牧害虫,麦杆蝇、柑桔大实蝇、小麦吸浆虫等为农业害虫,寄生蝇、食蚜蝇等为益虫。 ...
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双翅目,蚊科动物的通称。种类很多,全世界有3000余种,我国已知的有300余种。前翅发达,窄而长,后翅退化成平衡棒。雄蚊的1对触角上密布较多的长毛。口器为刺吸式口器,似空心的针管。最常见与人类关系最大的为按蚊(Anopheles)、库蚊(Culex)和伊蚊(Aedes)三个属。按蚊体多呈灰色,翅上有黑色花斑,停落时身体与停落面成一角度。库蚊体多呈黄棕色,无花斑, ...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同翅目,叶蝉科。为害水稻的害虫之一。刺吸式口器,以植物的汁液为食。种类较多,体色和翅式多样,常见种类有黑尾叶蝉(Nephotettixbipunctatuscincticeps),成虫外形似“小蝉”,绿色,头黄绿色或黄色。复眼黑色。雄虫较小,体长4~5毫米,前翅末端和腹部都是黑色;雌虫体长6毫米,前翅末端和腹部都是淡褐色。卵产在水稻叶鞘内侧或稻秆内,卵长椭圆形,长约1毫米, ...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膜翅目,蜜蜂科。为有益昆虫,经人类长期饲养以供采蜜的蜂类。一般由1个蜂王、少数雄峰和千万个工蜂组成蜂群,它们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除生产大量蜂蜜外,还生产蜂蜡、王浆、蜂毒和蜂胶等,有的用作食品、滋补品或用于医疗和工业方面;更重要的是能为植物授粉,提高果树和农作物产量。我国现在主要的饲养种类是意蜂(Apis mellifera)和中蜂(Apis sinensis)。 ...
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同翅目,飞虱科。为害水稻的一类小型害虫,种类较多。成虫能飞能跳,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类。体长2~3.5毫米,刺吸式口器,体色多样。一般年发生5~6代。各水稻区常见的主要有3种:灰飞虱(Delphacodesstriatella)、白背飞虱(Sogatafurcifera)和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从初夏至秋季,3种稻飞虱相继为害,一般都在稻丛下 ...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同翅目,蝉科。俗称“知了”。体长4~4.8厘米,黑色,为最大的一种蝉。复眼较大,触角短,呈刚毛状,刺吸式口器,可用来刺吸茎上的汁液。翅膜质透明,2对,可作短距离飞行。前翅大于后翅,基部都呈黑褐色。雄蝉腹部靠近后足的下方,有1对发音器。发音器的外面有1对半圆形的盖板,盖板的下面是弹性鼓膜,鼓膜与声肌相连。当声肌收缩时,可使鼓膜连续震动而发出声音,因在盖板下的空间产生共鸣,所以 ...
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1个目。种类较多,全世界约有3万余种,我国约有120种。虫体小型或中型,形态变化较大。成虫除一部分介壳虫、蚜虫有无翅型外,一般均具有2对膜质翅,静止时斜着覆盖于背部刺吸式口器,专以吸取植物汁液为食。繁殖力极强,生殖方式有3种:孤雌生殖、有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与有性生殖交替进行。一般为卵生,也有卵胎生的。除雄性介壳虫外,多数为不完全变态。本目昆虫大部分为农业害虫,如稻 ...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半翅目,臭虫科昆虫的通称。我国南北各省市常见的为温带臭虫(Cimexlectu-larius)。成虫身体扁平,近于椭圆形,棕红色。头部小,触角较长,刺吸式口器,能刺吸人、禽血液。雌虫腹部纯圆、宽大,雄虫腹部较尖,末端具有弯曲的交尾钩。翅退化,仅有翅基,不能飞行,但爬行迅速。后胸腹面有1对臭腺,呈半形,能分泌臭味物质,故称臭虫。白天隐藏在床板、家具或墙缝中,产卵也在缝隙中,夜 ...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的1个目,此目昆虫通称为“蝽”或“椿象”。身体扁平,从微小型到大型都有。头小,触角5节,口器长喙状,刺吸式口器。前翅的基半部为革质,端半部为膜质;后翅全部为膜质或退化。近中足基节处有挥发性臭腺的开口,遇敌时即放出臭气。不完全变态。种类极多,约有3万余种,我国约有2000种,多为植食性。有些为农业害虫;有的是医、牧害虫,如臭虫;有的捕食小害虫,是益虫;有的捕食幼鱼(如田鳖、红娘 ...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双翅目,毛蠓科。虫体微小,长仅有1.5~3.5毫米,胸背隆起,灰黄色或棕色,上有多数细长毛。足细长。停息时,双翅分开,向上向后竖立,与体背成45°角,翅上具有细长白毛。飞行能力较弱,常呈跳跃式飞行。雌虫具有刺吸式口器,常于黄昏后和黎明前叮吸人和动物的血,白天隐藏在室内阴暗处;雄虫口器退化,仅能吸食植物汁液。雌虫产卵于室内外泥土里、垃圾堆内和砖石缝隙中。卵黑色,长圆形,上有斑 ...
无脊椎动物,棘皮动物门,海胆纲,长海胆科。石灰质的坚固外壳呈半球形,直径6~7厘米。壳上长有许多能活动的坚硬长棘,末端尖锐,颇似1个“毛栗子”。壳上还有成排的管足孔,管足可由小孔伸出。管足内有弓形骨片,平时,依靠管足和长棘活动或翻转身体,行动极为缓慢。腹面中央有口,背面(反口面)中央有肛门,全身紫黑色,幼小个体色较浅。再生能力很强。主要产于我国岩石海岸的低潮区,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 ...
无脊椎动物,棘皮动物门的1个纲。体呈黄瓜形。体色一般为棕褐色或黄褐色,也有绿色或灰白色的。生活时以身体的一侧横卧在海底。口在前端,周围有一圈触手。肛门在后端。背面生有圆锥状的肉突。腹面生有管足,体壁的肌肉非常发达。骨骼为各种微小的石灰质骨片。体内的呼吸树为呼吸器官,并兼有排泄功能。当受刺激时,有排脏现象(由肛门排出体外)。以植物、小动物和混在泥沙中的有机物为食。广布于世界各海洋中。一般栖息于3~1 ...
无脊椎动物,棘皮动物门,海胆纲,球海胆科。壳呈低半球形,很坚固,直径一般4~5厘米。壳板很矮,疣密挤,故各壳板的界限不清。管足孔每4对排成一弧。棘短而尖锐,密生在壳的表面。棘的颜色变异很大,一般为暗绿色。栖息在低潮区岩石底。是我国最普通的、特有的海胆之一,产于黄海、渤海和东海沿岸。吃藻类,能损害海带的幼苗,为藻类养殖敌害。卵供食用,味鲜美。 ...
无脊椎动物,棘皮动物门的1个纲。由于5个腕向反口面弯翻并愈合一起,故无腕和步带沟,整个身体呈半球形、心形或薄饼状。石灰质的骨板发达,构成坚固的硬壳,壳上生有能活动的长棘。壳分10个区,其中5个区较窄,称为“步带区”,上有小孔,管足可从小孔伸出。另5个区较宽,上无小孔,称为“间步带区”。步带区与间步带区相间排列。动物借管足和长棘运动。壳的腹面中央为口,背面中央为肛门,周围有5个眼板和5个生殖板和 ...
(1)无脊椎动物,棘皮动物门,海星纲,海燕科。全身呈五角星形,腕短,与中央盘分界不明显。通常有5腕,也有4腕、6腕和8腕的。腹面平,桔黄色;背面稍隆起,密布颗粒状短棘,有朱红与深蓝色斑纹交杂排列,色彩鲜艳。6、7月份产卵。肉食性。我国北部沿海常见。晒干捣碎,可作肥料。(2)脊椎动物,鸟纲,海燕科的小型海鸟。鼻孔都呈管状,位于上喙背面,左右相接。我国所常见的种为黑叉尾海燕(Oceanodroma ...
无脊椎动物,棘皮动物门的1个纲。全部生活于海洋中。身体呈五角形或星形,反口面(背面)呈深蓝色、红色、橙黄色、红褐色,或鲜红色,色彩鲜艳。通常腕具有5个或5的倍数,也有11个的,如陶氏太阳海星(Solasterdawsoni)。腕的长短因种而异。腕在口面(腹面)有开放的步带沟,沟内有2行管足,如海燕(Asterinapectinifera),或4行管足,如多棘海盘车(Asteriasamuren ...
无脊椎动物界的1个门。全部海栖。多数以管足为运动器官,运动极为缓慢,少数营固着生活。幼体两侧对称,成体辐射对称。体腔明显。具有内骨骼。大都有骨骼突出形成的棘,并有特殊的水管系统。现代生存的棘皮动物约有5000种,可分海百合纲、海参纲、海星纲、海胆纲和蛇尾纲5纲。除海参纲和海胆纲外,经济意义一般不大。有20余种海参以及数种海胆的卵可供食用;有几种海星可供药用或充作肥料。由于少数几种海星喜食贝类, ...
无脊椎动物,腕足动物门,无铰纲,海豆芽科。体长舌形,背腹2片壳瓣光滑,并稍隆起,同心生长线明显。有1条长圆锥形的长柄。寒武纪开始出现,至现代仍未绝灭。我国沿海常见的鸭嘴海豆芽(Lingulaanatina),外形略呈扁长方形,壳由几丁质组成,薄而微透明,腹壳较长,背壳较短,两壳借肌肉相连。壳周有由外套膜边缘伸出的刚毛。前端两侧的刚毛较长。壳长约2~4厘米,宽约1~2厘米,柄长约6厘米,外层为角 ...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同翅目,蚜虫科。俗称“腻虫、蜜虫”。有翅或无翅。体小,长1.2~1.9毫米,浅绿色,头胸部黑色,年生20余代。为害棉苗及其它多种作物。用刺吸式口器刺入植物幼嫩的组织后吸取汁液,造成卷叶、皱缩、枯萎,因而降低产量。春夏季进行孤雌生殖,秋季产生有翅雌雄蚜,飞迁至寄主植物体上交配产卵。在我国北方,卵多产在花椒、石榴等树上,在南方,卵多产在木槿叶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