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鸣叫的鸟类。能发出婉转动听的鸣声,故称鸣禽。属于这一类群的鸟,约占世界鸟类的3/5,身体多为小型,体态轻捷,活动灵巧。嘴粗短或细长,脚短而细,3趾向前,另有1趾向后,善于营巢。分布于我国各省市,多为益鸟。如画眉、八哥、百灵、黄鹂、相思鸟、金丝雀、柳莺、大山雀、家燕等。 ...
性情极为凶猛的肉食性鸟类。属于这一类群的鸟,嘴强大呈钩状,翼大而善飞,脚强大,趾有锐利的钩爪,性凶猛,捕食其他鸟类和鼠、兔、蛇等,或食腐肉。如鹰、鹫、鵰、鸢、鸮等。有的猛禽可驯养。
善于游泳鸟类的一种类群。这一类鸟的嘴宽而扁平,脚短,趾间有蹼,善于游泳,通常在水面或近水处生活,以鱼、虾、贝类或水生植物种子等为食。如雁、绿头鸭、鸳鸯等。
善于在淡水湖泊等水域中涉行的鸟类。这类鸟的嘴细长而直,颈、脚和趾都长,适于捕食鱼、虾、贝类和水生昆虫等,如鹤、鹭、鹳等。
善于攀木的鸟类,称为攀禽。一般为对趾足,即脚短健,两趾向前,两趾向后,或外趾能向后旋转,呈半对趾足。如啄木鸟、杜鹃、交嘴雀、鹦鹉等。
鸟类中善于行走或快速奔驰,而不能飞翔的一些类群,称为走禽。它们的翼短小而退化,但脚长而强大,胸骨的腹侧正中无龙骨突,动翼肌已退化,如鸵鸟、鸸鹋等。
雄性梅花鹿或马鹿的尚未骨化的嫩角。质地松脆、外被有柔软细小绒毛的皮肤包裹,特称鹿茸。内含有激素样物质及骨质、胶质、蛋白质、钙、磷、镁等成分。为名贵中药,有强身健脑、增强心脏活动的功能,也可防治神经衰弱。皮肤上有充分血液供应,可使鹿角不断增长,当鹿角的绒毛脱落后,角即骨化成光裸的鹿角。
脊椎动物的皮肤下面具有一种特殊的板状基层,是由骨骼肌的表层分离而来,止于皮肤。鱼类的皮肌作用不甚明显;两栖类仅在眼睑和鼻孔处有薄层皮肌,可使眼睑和鼻孔开闭;爬行类的皮肌可用来活动角质鳞和骨板,蛇类的皮肌较为发达,如由腹壁肌分化而成的皮肌,成为支配躯体移动的主要肌肉。鸟类的皮肌可用来活动羽毛,抖掉身上的泥土或水;哺乳类的皮肌最为发达,特别是耳廓周围、面部、颈部、肩臂部和胸腹部等处的皮肌,当颤动皮 ...
耳廓周围的一组小型肌肉,称为耳肌。包括耳前肌,耳后肌及耳上肌。使耳廓能随声源方向而动转,不需要转动头部。马和兔等动物的耳肌特别发达;人的耳肌已退化,故不能随意动转,已成为一种痕迹器官。
少数低等哺乳动物,如大袋鼠和针鼹等,在雌体腹部有1个由皮肤皱褶形成的袋,袋内有乳腺和乳头,未充分发育的幼兽即在其中哺乳,故称育儿袋。袋鼠的育儿袋有1对袋骨支持腹壁;针鼹的育儿袋是临时性的,只有在生殖期才形成,母兽可将卵移至育儿袋中孵化,一般在哺乳期过后,针鼹的育儿袋便消失。 ...
鼻腔与外界或与内部相通的开口处,称为鼻孔。凡直接通于外界的开口,称外鼻孔;凡与口腔或咽相通的开口,称内鼻孔。鱼类一般无内鼻孔,仅有起嗅觉作用的外鼻孔。除总鳍鱼类的一些种有内鼻孔,并能用肺呼吸外,其他均无内鼻孔;两栖类和少数爬行类的内鼻孔靠近口腔前方;多数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由于具有硬腭,其内鼻孔向后移至口腔的后部。
脊椎动物,哺乳纲,后兽亚纲(有袋亚纲)的无胎盘动物,在耻骨前缘的1对“V”字形棒状骨,称为袋骨。也叫上耻骨。如袋鼠、袋狼等有袋类的雌体均有。袋骨一般为硬骨组成,也有少数为软骨组成的,如袋狼。袋骨具有支持腹部的育儿袋和捧托幼仔不会从育儿袋中被甩掉出来的功能。 ...
有蹄类动物头顶或鼻前所生的突起物,称为角。角具有防御和攻击等功能。角因起源和结构不同,一般分为3种:(1)角质纤维角:系表皮角,由角质纤维凝合而成,无角心,终生不脱换,如犀角。(2)空角:又称“洞角”、“虚角”,由骨质的角心和包围角心的角鞘所构成,如牛角和羊角。(3)实角:由角心和外包被毛绒的皮肤所构成,后来皮肤脱落,露出骨质结构的角心,生殖季节以前脱换新角,由于角分叉故称“叉角”,如鹿角。但长颈 ...
动物界中最高等的类群,组成脊索动物的脊椎动物亚门。体形左右对称,一般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躯干部多具有成对附肢,水栖动物成为胸鳍、腹鳍,陆栖动物成为前肢、后肢。体内具有1条由许多脊椎骨连接而成的脊柱,头骨发达。中枢神经系统在身体背侧,心脏在腹侧,与无脊椎动物的正相反。繁殖有3种类型:卵生、卵胎生或胎生。一般可分为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6纲。 ...
脊索动物门,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科。结构简单原始,但终生保留有背神经管、脊索和鳃裂。身体为半透明的鱼形动物。左右侧扁,两端尖。长约4~5厘米。前端有眼点,下面为前庭及口,前庭外缘有触须40条。无成对偶鳍,仅有低的长背鳍和宽的尾鳍。背鳍、臀鳍和尾鳍均为1层皮膜。身体腹面有1对腹褶。栖息海底,通常于白昼将身体大部分埋在泥沙内,仅露出身体前端取食和呼吸。以浮游生物为食。晚间离开海底,垂直游到水面,一遇惊 ...
脊索动物门的1个亚门。生活于海洋中,脊索,只局限于尾部。多数为固着生活的种类,仅幼体的尾部具有脊索,成体尾部退化消失,如有长柄的柄海鞘(Styela)等,固着在海底岩石上或船帮、船底上。少数为自由生活的种类,终生具有脊索的尾部,如常见的纽鳃樽(Salpa)等。尾索动物的整个身体包裹在1个坚韧的被囊中(近似植物纤维素构成),故又称被囊动物(Tunicata)。 ...
脊索动物门的1个亚门。身体呈鱼形,头部分化不明显,故又称无头动物,终生具有脊索。咽部的壁贯穿许多鳃裂,但鳃裂并不直接通向体外,而是开口于围鳃腔内,由围鳃腔孔与外界相通。种类较少,代表动物如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 ...
凡以剥取毛皮为主要目的的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统称为毛皮兽。如家养动物中的山羊、绵羊、家兔和家猫等;野生动物中的香鼠、艾虎、松鼠、猞猁、豹等,特别是红狐、北极狐、紫貂、黄鼬、水獭等,都是能生产经济价值很高的优质毛皮的毛皮兽。有的野生种类经过长期驯化,已在人工饲育条件下进行繁殖、改良和利用,逐渐变成家畜,如水獭。
哺乳动物子宫的一种类型。左右子宫完全愈合成1个完整的囊状体,故称为单子宫。最常见于灵长目(猿、猴)。此外,成鸟的1条输卵管下段的管壁膨大成囊状,开口通于短小的阴道,也称为子宫,但这种子宫的功能与哺乳动物的不同,它的内部粘膜层腺体,能分泌含钙的物质,用来形成卵壳,故又称“壳腺体”。 ...
动物界中最高等的1个门,成体或幼体的背侧具有1条脊索,故称脊索动物。可分为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3个亚门。其中前2个亚门合称原索动物。脊椎动物亚门为最高等的脊索动物,它们的脊索已被脊柱所代替。过去曾将半索动物(口索动物)列入脊索动物的1个亚门,由于通过组织学研究,发现口索与脊索既非同功器官,也非同源器官,因此,半索动物由脊索动物独立出来,自成1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