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鸟类在繁殖期内,通常在一定的处所营巢,用来孵卵、育雏。一般由雌雄鸟共同营巢,有的仅由雌鸟营巢,如鸡类,也有极少数的鸟不营巢,如杜鹃则有“巢寄生”现象。由于鸟的种类不同,鸟巢的处所、形状也极不相同。比较原始的鸟类,巢大疏松而简单,鸣禽类的巢则比较复杂而精巧。依鸟巢的位置可分水面浮巢、地面巢、土洞巢、树洞巢、岩洞巢、树上巢(树枝杈上、细枝杈上、小枝上的悬巢等)和建筑物上的巢等,一般较为隐蔽 ...
(1)用来招引喜在树洞营巢的益鸟前来繁殖的人工鸟巢,称为巢箱,又称人工巢箱。巢箱一般用木料制成,形式有多种多样。在前壁上均留有1个圆孔。在鸟类繁殖期的早春,将巢箱挂在果园、农田或森林地带的树干上,既可保护农林益鸟,又可消灭大批的害虫。(2)专供蜂王产卵和繁育幼蜂用的蜂箱(上无继箱),也称为巢箱。 ...
大多数鸟类在繁殖季节,在它们的巢区以内,选用植物纤维、树枝、树叶、杂草泥土、兽毛或鸟羽等物,筑成可使鸟卵不致滚散,并能同时均匀受到亲鸟体温的孵化和有利于亲鸟喂雏的巢窝,称为筑巢。由于巢内具有一定减缓热量散失的保温作用,有利于幼雏生长发育。筑巢是鸟类繁殖成功的重要一环。筑巢地点因种而异,有的鸟巢筑在隐蔽处,并加以伪装;有的筑在悬崖绝壁上;有的筑在高大树梢细枝杈间;也有的筑在地面、水面、洞穴或建筑 ...
(1)脊椎动物鸟类体内的一种适应飞翔的囊状结构,由于贮有空气,故称气囊。气囊是由透过肺壁所膨出的薄膜囊,分布至内脏、肌肉甚至骨腔间隙内。主要的气囊共有9个,其中颈气囊、前胸气囊、后胸气囊、腹气囊成对存在,共8个,另1个为锁间气囊。各气囊均与肺相通,内贮空气,随着体壁的扩张、收缩和翼的上下鼓动,使空气出入其间,可协助呼吸,有双重呼吸的作用。此外,还有减轻体重、调节体温和减少飞行时肌肉间的摩擦等作 ...
鸟类在繁殖期间,每1对鸟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地盘,作为筑巢、孵卵、育雏和觅食活动的范围,这块区域称为巢区。巢区的大小不同,主要取决于食物的分布和多少。一般雀形目鸟类的巢区约有数百平方米,隼形目某些鸟类的巢区,其面积可达数百平方公里。当筑巢的环境缩小或种群数量增大时,巢区的面积可能会被另一种鸟的巢区所分隔,因此而出现了“巢群”。通常雄鸟选择占据巢区后,即在巢区内大声鸣叫,并以特殊的动作和艳丽的羽毛来 ...
亲鸽的嗉囊腺所分泌的一种富含蛋白质的物质,用来喂饲幼鸽,这种物质称为鸽乳。嗉囊腺平时不进行分泌活动,在垂体产生促乳素时,嗉囊腺开始活跃。当血液中促乳素增多时,亲鸽恰好开始育雏。促乳素仅能促使嗉囊中增加鸽乳,在喂食过程中,由于幼雏挤压亲鸽胸部,才开始有用鸽乳育雏反应。
某些鸟类的雏鸟,在刚破壳孵出时尚未充分发育,不仅全身裸露或仅有几簇绒羽,而且两腿无力,不能站起,眼也尚未睁开,须由亲鸟衔食或利用嗉囊分泌物在巢内哺育一段时间后才能独立生活,这类雏鸟称为晚成雏或晚成鸟。如鹈鹕、鸬鹚、云雀、杜鹃、麻雀、燕、鸽等。
鸟类除具有肺外,并有从肺壁凸出而形成的薄膜气囊。主要的气囊有9个,它们一直伸展到内脏间、肌肉间和骨的空腔中。鸟在休息时,主要靠肋间肌及腹部肌肉的运动,在肺部进行呼吸。当飞翔时,则主要靠胸肌的运动进行呼吸。气体经肺进入气囊后,再从气囊经肺排出,由于气囊的扩大和收缩,气体两次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在吸气和呼气时都能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方式,称为双重呼吸。这是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一种特殊呼吸方式 ...
雌鸟的输卵管,在胚胎期是左右成对的,成鸟的右侧输卵管一般退化(隼形目多数个体例外),而仅有左侧输卵管,这与适应空中飞翔生活和产生大型硬壳卵有关。幼鸟的左输卵管不发达,呈白绒状。成鸟的左输卵管较长,管壁的肌肉层宽厚,并有较多的弯曲,前端为宽大的漏斗,开口(喇叭口)于左卵巢附近的体腔内,可接受来自卵巢的成熟卵。根据左输卵管的结构与功能,可区分为3段:上段称腺体部(精子与卵细胞在此融合成受精卵),此 ...
雌鸟的生殖腺,位于肾脏的上缘。在胚胎期是左右成对的卵巢,但成鸟的右侧卵巢一般退化。这是由于适应飞翔生活和产生大型硬壳卵,而在结构上的一种特化。仅隼形目的雌鸟,如雀鹰、鹞和隼等肉食性的猛禽类,一部分个体还有成对的卵巢。未成熟雌鸟的左卵巢很小,呈扁平叶状,紧贴在左肾上;成熟的左卵巢的形状极不规则,含有不同发育时期的大小卵细胞(卵黄部),卵细胞成熟后,突出于卵巢的表面,当脱离卵巢而坠落到体腔,立即经 ...
某些鸟类的雏鸟,在刚破壳孵出时即已充分发育,不仅全身都有稠密的绒羽,而且两腿能支持体重,眼已睁开,当绒羽干后,即能随亲鸟独立寻食,不需亲鸟喂哺,这类雏鸟称为早成雏或早成鸟。如鸡、鸭、鹅、雁、环颈鸻、企鹅等。
为了使全国人民对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重视,1962年,国务院发出“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进一步明确提出野生动物资源是国家的自然财富,要加强资源保护、积极繁殖饲养、合理猎取利用。1981年,国务院再次发出通知,指出“鸟类是大自然的主要组成部分。保护鸟类,对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对科研、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并同意林业部、外交部、外贸部、财政部、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 ...
卵生的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胚胎,在卵膜内逐渐发育成幼体,最后冲破卵膜或卵壳而外出的过程。鱼类和两栖类,常由胚胎头部的孵化腺分泌出的酶,使卵膜局部或全部被分解,幼体才得以破膜而出。幼体孵出后,仍需依靠自身所剩余卵黄生活多日,才能完全独立生活。鸟类的雏鸟可利用嘴尖临时产生的角质卵齿,将钙质的坚硬卵壳啄破而出,幼雏出壳后,有的可独立生活,有的需靠亲鸟衔食或用嗉囊分泌物喂哺。
候鸟迁徙时,途中经过某一地区,既不在此地区繁殖,也不在此地越冬,好像过路的旅客一样,这些种类就成为该地区的旅鸟。如旅经我国的扇尾沙锥(即成语“鹬蚌相争,鱼翁得利”中的鹬)即为典型旅鸟代表。它们在我国东北北部繁殖,在长江以南、台湾等省越冬。每年两次旅经华北地区,这类鸟在华北地区即称旅鸟。又如金鸻也为旅鸟。
家鸽的卵。它与爬行动物和其他鸟类的卵同属大型多黄卵。胶质的卵黄呈球状,占卵细胞的绝大部分,极少的细胞质和1个细胞核仅集中在很小的区域,并悬浮在卵黄的表面,呈白点状,这个区域一般称为胚盘。卵黄外的1层卵黄膜即为细胞膜。卵黄由浅色薄层的白卵黄和深色厚层的黄卵黄组成,它们相间排列,是供胚胎发育时的养料。卵黄的外面还包裹有透明的胶状卵白(蛋清),双层的壳膜和钙质的卵壳。在卵黄的两端,各有1条绳索状卷曲 ...
研究候鸟迁徙规律而使用的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现在一般多用铝合金统一制成轻而坚固的环,上面刻印有编号、套环国家、单位、地址等标记,将此环套在被捕活鸟的脚上,经测量、登记在统一表格后,把鸟释放。经过几个月或几年后,一旦该鸟再度被捕,或因病、因伤而停落下来时,获鸟者可将该鸟的编号和停落的地点寄告套环国家的单位,如鸟已死亡,可将环志取下,一并寄回,用以确定候鸟的分布、迁徙路线、种群消长、以及生活史等。环 ...
一年四季栖居生殖地区,不受严寒或酷暑季节影响而迁徙的鸟类,称为留鸟。如麻雀、乌鸦、喜鹊、画眉等。但其中也有部分种类,具有追寻食饵,作较短距离漂泊的习性,如啄木鸟、山斑鸠等,夏季居住山林,冬季迁往平野,故又有漂鸟之称。
留鸟的一类。没有明显的栖息地区,过着流浪式生活,由于追寻食饵,可作较短距离的漂泊生活,这类鸟称为漂鸟,如啄木鸟、山斑鸠等便具有这种习性。
有些鸟可随着1年中季节的改变而作定时迁徙来变换栖息地,这类鸟称为候鸟。候鸟可分为夏候鸟和冬候鸟两种。前者指在春夏季飞到某一地区筑巢安家、生儿育女,幼鸟长大时,正值深秋,它们又陆续飞往南方较暖地区越冬,至次年春季又飞临这一地区繁殖,对该地区而言,这类鸟称夏候鸟。如家燕等,夏季遍及我国各省市,冬季迁徙到我国云南南部、海南岛、西沙群岛和台湾等地;又如杜鹃、黄鹂等也属夏候鸟,后者指冬季在某一地区越冬,次年 ...
(1)多种候鸟依不同季节,在越冬地与繁殖地之间进行有规律的变更栖居地区的一种习性,称为迁徙。鸟类的迁徙行为具有定期、定向和群集性的特点,既受外界环境(食物和气候)等因素变化的影响,又是由遗传决定的,候鸟迁徙一般要穿越省界、国界和海洋,行程万里。飞行高度约在900米以下,小鸟在100米左右;飞行速度每小时约为40~80公里;距离较短的,每天旅程约100公里,长距离飞行的,每天旅程约150~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