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翼龙类(Pterosauria)

   脊椎动物,古爬行动物的1个目,也称飞龙类。于中生代侏罗纪出现,白垩纪末期全部灭绝,是爬行动物向空中发展的一支。体躯较小,但头较大,牙齿细小或退化,尾长或短。可分为原始的喙嘴龙类和较进化的翼手龙类两亚目。喙嘴龙类(Rhamphorhynchus)口内有齿,头骨未向后扩展,尾长,尾端具有1个舵状皮膜。两亚目均无真正的翅膀,只在极度伸长的前肢4指和体侧之间张开1个翼膜,两翼膜展开时,宽达2~7米,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蛇颈龙类(Plesiosauroidea)

  脊椎动物,古爬行动物的1个目。生活于海洋中的肉食性凶猛动物,牙齿锐利,多以鱼类为食。头小,颈长似蛇,善于弯曲左右捕食。体躯宽扁,最长的可达17~18米。四肢呈鳍状,不能行走,可在水中推动躯体游动,尾的功能不大。出现于三叠纪早期,侏罗纪、白垩纪繁盛,到白垩纪末期全部灭绝。主要有2类,一类为蛇颈龙(Plesiosaurus)与眉龙(Mu-raenosaurus);另一类为上龙(Pliosaurus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准噶尔翼龙(Dsungaripterus)

  脊椎动物,古爬行动物,属翼龙类。生存于1亿多年前白垩纪早期,1963~1964年发现于我国新疆省准噶尔盆地。身体结构适于展翼滑翔。骨骼中空,头骨较轻,由多数骨片愈合。眼发达。头顶有发育的中棱。牙齿数目减少,前部牙齿已消失。前肢变成适于滑翔器官。两翼的翼膜展开时长达2米余,翼膜是由第4指伸长并与腹侧延伸的薄膜相连而成。尾已退化,尚存一小部分。生活于湖边,以鱼类为食。准噶尔翼龙与翼手龙近似,但翼手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兽齿类

  脊椎动物,古爬行类的1支后代,出现了类似哺乳类的特征。从发掘的化石来看(最早见于中生代二叠纪),这类动物的一些特征,如头骨具有2个枕骨髁、牙齿为异型齿,下颌的齿骨发达,脊椎、四肢骨和带骨的结构也都与哺乳类的结构相似。在我国云南禄丰中生代三叠纪末期地层中出现的卞氏兽化石,即属兽齿类,距今约有2亿年。由于下颌骨还有爬行类的特征,因此,可以说明哺乳类与古爬行类有亲缘关系。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剑龙类(Stegosauria)

  脊椎动物,古爬行动物,鸟龙类的1个亚目。体大,长可达6~7.5米。头小,颈较短,背部弓起。后肢比前肢长,四足行走,背脊上从颈部至尾部生有两行对称的骨质、形状各异的剑板,尾端生有4条三棱形或棒形的骨棘,用以御敌。齿小而多,植食性。生存于中生代的侏罗纪至白垩纪河湖附近的丛林中。化石在北美洲、亚洲、欧洲、非洲均有发现。在我国四川渠县嘉陵江流域发现的嘉陵龙和在沱江流域发现的多背棘沱江龙,新疆发现的平坦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喜马拉雅鱼龙(Himalayasaurus)

  脊椎动物,古爬行动物,鱼龙类。生活于中生代三叠纪。化石发现于我国西藏珠穆朗玛峰地区,海拔4800米处。体长10米,身体呈纺锤形,外形似鱼或海豚。颈不明显,皮肤裸出,背上有1个脂鳍。四肢变成鳍脚,适于海洋中游泳,嘴长突出,牙齿锐利,多达200个。性凶猛,主要以海洋鱼类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为食。卵胎生。化石的被发现,证明被称为“世界屋脊”的珠穆朗玛峰地区,于2亿多年前曾是鱼龙出没的一片汪洋大海。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永川龙(Yongchuanosaurus)

  脊椎动物,古爬行动物,属蜥龙类的兽脚类。化石于1977年发现于四川省永川上游水库大坝外,故称永川龙。站立时,身高达4米,身长8米以上,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完整的、也是最稀有的肉食性恐龙化石。头大,呈三角形,上下颌前缘长有利齿,前后缘有成排的小锯齿,头上有6对开孔,下颌有明显的下颔孔。颈短,尾长。前肢短小,但较灵活,后肢粗长而有力,具有锐爪。以两足行走,善于奔跑。生存于1.4亿年前的晚侏罗纪早期的丘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鸟龙类(Ornithischia)

  脊椎动物,古爬行动物的1个目。骨盆的结构与鸟类的骨盆近似,故称为鸟龙类。本类包括鸟脚类、剑龙类、甲龙类和角龙类四类。生存于中生代的三叠纪至白垩纪。我国山东莱阳附近白垩纪晚期地层中发现的青岛龙(Tsintaosaurus)化石,即属鸟龙类中的鸟脚类。体长约6米,高约5米,前肢短小,后肢粗壮。最明显的特征为鼻骨上有1个大型鼻棘。尾长有力,以植物为食,两栖性。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霸王龙(Tyrannosaurus)

  脊椎动物,古爬行动物,属蜥龙类中的兽脚类。头大,牙齿锐利,前肢极为短小,后肢粗壮仅以后肢着地。体长约13~17米,体高约6米,体重约8~10吨,为已知最大、最凶残的陆生食肉恐龙之一。出现在三叠纪,延续到白垩纪末期。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兽脚类(Theropoda)

  脊椎动物,古爬行动物,为蜥龙类的1支。出没在中生代的三叠纪,一直延续到白垩纪末期。所有肉食性的恐龙都包括在此类中。前肢甚短,后肢长大粗壮,仅以后肢着地。如体型较大的上侏罗纪的跃龙(Allosaurus)和白垩纪的霸王龙(Tyrannosaurus)均属此类。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脊椎动物,古爬行动物,属蜥龙类中的蜥脚类。因化石“建设马门溪龙”首次发现于我国四川宜宾马门溪而得名。头骨很小,牙齿细弱,呈棒状,颈部长,脊椎粗大笨重,肢骨关节面粗糙。1957年在四川发现的合川马门溪龙长可达22米。体重近40吨,头小,颈部极长,伸直颇似一架起重机。大部分时间在湖泊、沼泽中渡过,借水力浮起笨重身体。到泥沙较硬的地方休息、产卵。主要以多汁水生植物为食。生存于1.4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禄丰龙(Lufengosaurus)

  脊椎动物,古爬行动物,属兽脚类的原蜥脚类。体长约4~5米,高约2~3米。头部小,颈部和尾部都较长。前肢短小,后肢较粗壮,有支持身体的作用,故行走时成半直立式。主要以植物为食。生存于三叠纪晚期。因化石首次在1938年发现于我国云南禄丰而得名。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梁龙(Diplodocus)

  脊椎动物,古爬行动物。属蜥龙类中的蜥脚类,颈和尾都长,四足行走。最大的个体长达30米,为已知最长的恐龙。化石发现于北美洲晚侏罗纪地层中。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鸵形目(Struthioniformes)

  脊椎动物,鸟纲的1个目。后肢粗健,足具有2趾和发达的肉垫。善走而不能飞。前肢具有3指,其中2指的末端有爪。两翼长大,奔跑时张开,可维持身体平衡。全身羽毛柔软,羽枝分离,羽小枝无羽翈,呈蓬松状。现代生存的仅鸵鸟1种,分布于非洲和阿拉伯沙漠地带,群居,称非洲鸵鸟(Struthiocamelus),简称鸵鸟。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蜥脚类(Sauropoda)

  脊椎动物,古爬行动物,为蜥龙类的1个亚目。体躯是所有陆生脊椎动物中最巨大的。头很小,颈和尾都长,四肢粗壮,用四足行走。以植物为食。主要生活于沼泽地带。侏罗纪最盛,至白垩纪末绝灭。如雷龙、梁龙和我国的天山龙、马门溪龙、盘足龙即属蜥脚类。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蜥龙类(Saurischia)

  脊椎动物,古爬行动物的1个目。骨盆的结构与蜥蜴的骨盆近似,故称蜥龙类。本类包括蜥脚类和兽脚类两亚目。生存于三叠纪至白垩纪。种类较多,如梁龙、雷龙、霸王龙以及我国的马门溪龙、禄丰龙等均属蜥龙类。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恐龙(Dinosaurs)

  脊椎动物,古爬行类。种类较多,体型极为不同,是蜥龙类和鸟龙类的通称。1822年,英国医生曼特尔(Gideo Mantall)(1790~1832)首先发现恐龙化石,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欧文(Richard Owen)(1804~1892)创立了“恐龙”名称。恐龙的体长和体重差异明显。大的体长达数十米,重四五十吨;小的体长不到1米。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恐龙在中生代极为繁盛,称霸一时,地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中国颌兽(Sinognathus)

  脊椎动物,古爬行动物。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初步分化。四肢向身体下方直立,体形似狗,行动敏捷。曾在我国山西发现。此类动物具有非常接近兽类(哺乳动物)的特征,说明古代爬行动物与兽类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鸟纲(Aues)

  脊椎动物亚门的1个大纲。体均被羽毛,前肢变成翼,大多营飞翔生活,少数翼退化而善于行走。心脏具有两心房和两心室,仅存右主动脉弓。骨多中空,内充气体。呼吸器官除具有肺外,并有由肺壁凸出而形成的气囊,用以辅助肺进行双重呼吸。体温恒定。卵生。鸟类种类繁多,分布几遍全球,外部形态和生态多样。全世界现存鸟类约有156科,9000余种。我国约有81科,1186种,约占全世界鸟类总数的14%,是世界上拥有鸟类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多背棘沱江剑龙(Toujiangosaurusmultispinus)

  脊椎动物,古爬行动物,属鸟龙类的剑龙类。因化石首次在1974年发现于四川沱江流域目贡,故称沱江剑龙,它是我国最为完整的化石。主要生活在湖边坡地丛林中,以植物的嫩枝和叶为食。体长6米左右,高2.5米。头极小,上下颌齿多,齿细小,排列紧密。颈短。从颈部至尾部有两行形似刀山的三角形骨质剑板,共15对。背部的呈三角形,荐部和尾部为扁锥形,尾部末端有4条似剑的骨刺,都是自卫武器。前肢短,后肢长,四足行走 ...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