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年代古生代的第5个纪。因研究英格兰地质时,发现一套富含煤炭的地层而得名。是一个重要的造煤时代,约开始于3.5亿年前,结束于2.85亿年前,石炭纪时不仅海生的一类体小、结构简单、具有钙质壳体的原生动物类繁盛,而且珊瑚、腕足类、昆虫类也很多。两栖类发展,原始爬行类出现。木本陆生植物石松、芦木、种子蕨、真蕨、裸子植物科达树繁荣。 ...
地质年代古生代的第4个纪。“泥盆”为英国得文郡(Devonshire)的郡名,因地质学家研究了该地的地层而得名。约开始于4.05亿年前,结束于3.5亿年前。泥盆纪的无脊椎动物,除珊瑚、腕足类和原始菊石外,昆虫开始出现,其他各门动物也有发展。脊椎动物中的鱼类(甲胄鱼、总鳍鱼)大量出现。泥盆纪晚期,出现了原始两栖动物坚头类。原始陆生植物蕨类和裸子植物出现。 ...
地质年代古生代的第3个纪。“志留”原是英国威尔士的一个古代民族名,被地质学家用作地质年代名。开始于4.4亿年前,结束于4.05亿年前。志留纪浅海海水中仍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为主,保存的化石主要有笔石、珊瑚、腕足类、瓣鳃类、头足类、海百合、三叶虫、鲎、海胆等。脊椎动物鱼类繁盛。志留纪晚期,由于地壳运动剧烈,海水退缩,陆地扩大,低等陆生植物开始繁生。 ...
地质年代古生代的第2个纪。“奥陶”原是英国威尔士的一个古代民族名,被地质学家用作地质年代名。约开始于5亿年前,结束于4.4亿年前。当时气候温暖,全世界几乎都被浅海海水淹没。生物种类极多,已发现并能保存为化石的有海生藻类和多种海生动物。其中有三叶虫、笔石,腕足类动物中的海豆芽,软体动物中的鹦鹉螺类、腹足类、瓣鳃类等,棘皮动物海林檎(现已绝灭,云南、贵州、陕西等地有化石)。此外,还有海生节肢动物中 ...
地质年代古生代的第1个纪。“寒武”原是英国南威尔士的一座山脉名(Cambrian Mts.),因地质学家研究了该处的地质而得名。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亿年前。寒武纪的生物群中,以绿藻、红藻等海生藻类植物最为繁盛,无陆生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如三叶虫、低等腕足动物和单板类、腹足类等多种软体动物繁盛。 ...
地质年代的第3个代(第1、2个代分别是太古代和元古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3亿年前。古生代共有6个纪,一般分为早、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动物群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中的三叶虫、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最繁盛。在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相继出现低等鱼类、古两栖类和古爬行类动物。鱼类在泥盆纪达于全盛。石炭纪和二叠纪昆虫和两栖类繁 ...
为中国地质年代的名称。暂定为元古代的晚期。“震旦”原是古代印度人对中国的称呼,因为这时期的地层是首先在中国原河北省燕山地区的元古代地层调查研究的,故称为震旦纪。震旦纪开始于19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从化石得知,藻类和一些低等海生无脊椎动物在震旦纪开始出现。 ...
地质年代中最古的1个代。约开始于46亿年前,结束于24亿年前。发现的化石仅有晚期出现的菌类和低等的蓝藻。由于经过多次的地壳变动和岩浆活动,所有岩石受到深度的变质,所以化石很难保存下来。在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山西等地都有太古代地层出露。 ...
地质年代的第2个代,约开始于24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藻类和细菌开始繁盛,到晚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发现。与太古代相比,这一代的岩石变质程度较浅,并有一部分未经变质的沉积岩。我国元古代的地层广泛分布于南北各地,我国震旦纪已暂归入元古代的后期。 ...
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骨骼、贝壳、琥珀中的昆虫、冻土中的猛犸、茎、叶)、遗迹(足印、穴迹)、遗物(粪、蛋)称为化石。其中可用作确定地层地质年代的已灭绝的古动物或古植物化石,称为标准化石。标准化石一般延续的地质年代相对较短,主要特征明显,分布较广,并易采到。如已灭绝的海生节肢动物三叶虫(Trilobita),虽然采到的化石多为矿化了的坚硬背壳和腹缘,但其特征显著,可作为古生代的标准化石。又如 ...
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地质年代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龄(或同位素年龄)两种。相对地质年代是指岩石和地层之间的相对新老关系和它们的时代顺序。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根据地层自然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地层分为5代12纪。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国含有1个震旦纪),以后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6个 ...
有些动、植物曾繁盛于某一地质时期,不仅种类多,分布广,而且还保留有大量的化石,但在某一时期后,几乎绝迹,只有极少数种能生存下来,其残存于现代个别地区的这类孑遗生物,称为“活化石”。如裸子植物水杉,在中生代时广布欧亚与北美,至新生代逐渐南移,极为繁盛。但在冰期中全部灭绝,仅有1种尚存在中国湖北省西部和四川省万县极小区域。直至1948年,才由胡先骕和郑万钧正式命名为“水杉”。又如总鳍鱼类,始见于泥 ...
一般多指完全变态昆虫由卵孵化出的幼体标本。虫体有别于若虫、稚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的幼虫,多具有腹足、丝腺、咀嚼式口器等,但无生殖能力。需经多次蜕皮方能长大变蛹和羽化为成虫。由于虫体体壁较柔软,除根据不同体色使用不同的浸渍液和保存液制成浸制标本外,常用“吹胀法”制成干标本保存。先将幼虫的肠从肛门按压出,再从头至尾把体内的粪便全部挤出体外,然后用注射器从肠口(用细线轻轻扎紧)缓慢注入空气,使虫体胀到 ...
柔软多汁容易变形的动植物整体或部分器官、系统,经冲洗干净后,用酒精、福尔马林等药液浸泡,能长期防腐保存的标本,称为浸制标本。如大部分无脊椎动物、小型的脊椎动物和大型脊椎动物的心脏、肺、肾、生殖系统、神经系统,以及植物的根、茎、花、果等器官,都可以制成浸制标本。有些动物需经事先麻醉处死后,再注入保存液防腐;有些颜色鲜丽的动植物,容易脱色,尚需药液处理方能制成原色的浸制标本。如属长期保存的浸制标本 ...
一般是指脊椎动物的骨骼,经过处理后,按照动物生活时的结构连缀在一起,或作其他形式排列制成的标本。例如,制作成蛙骨骼标本时,可先将蛙的皮肤、内脏去掉,再将蛙体放入开水中浸烫3~5分钟。取出并剔除骨上附着的肌肉,立即将完整的骨架放入1%的肥皂水中加热煮沸约10分钟,既能去掉残留小块肌肉,又可将骨骼漂白。从肥皂水中取出后,用流水轻加冲洗干净,即可用细铅丝将头骨和脊柱连接一起,再按一定的结构和姿势将离 ...
含水较少的小型动物或动物外壳,如昆虫、贝壳和甲壳类等,仅需稍作加工,待干燥后即可制成完整的或部分的标本,这类标本称为干制标本。如能妥善管理,可长期保存。例如,制作软体动物瓣鳃纲贝壳的干制标本时,可将采到的活标本放在背阴通风处,等两壳自然张开后,即在两壳之间插入1个硬物,使其不能再行关闭。此时,可用解剖刀将闭壳肌切断,两壳就完全打开,然后将壳内两叶外套膜之间的内脏团、斧足和鳃等物全部取出,用流水 ...
适于剥开树皮后,用来采集在树皮下面或朽木中的一些较小昆虫的网。网架主体用粗铅丝编成“Y”字形,其前端用1根较软并有弹性的钢条或发条连成,浅网身用白布缝成,并在网底开口处捆上1个透明的塑料瓶。使剥皮网前端的钢条或发条紧贴树干,用刮皮刀刮取树干时,昆虫即可经网袋落入瓶中。 ...
将动物或植物的整体或局部整理后,经过加工,保持其原形或特征,并保存在科研单位或学校的实验室中,供生物学等学科教学、科学研究或陈列观摩用的实物,称为生物标本。依所用材料不同,分为动物标本、植物标本等。依制作方法不同,分为干制标本、骨骼标本、浸制标本、剥制标本、腊叶标本、玻片标本等。
适于在淡水水域中的水面、水中或水底捕捉水生昆虫和蜻蜓、蜉蝣稚虫的网。水网网身的形状较多,有铲形、匙形、勺形、方形、长方形、帽形等多种。网身可用铁纱、铜纱、马尾、尼龙纱或亚麻布制成,但以不易生锈、漏水快为宜。网身的深度不超口径,过深不便操作。网柄一般较长,有利于操作,也不易发生落水危险。
适于在深水水域的水底拖拉捕捉底栖动物的网。常用的三角拖网,网身由三角形的铁架和用较长的亚麻布制成的网袋组成。网口上方连有3根细铁棍,汇集一起连在1条长绳子上。操作时,可将网身投入水底。缓慢牵拉长绳,使网身沿水底拖拉走动,即可捕捉到一些底栖昆虫和其他动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