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动物门,鞭毛虫纲营寄生生活的种类。这类鞭毛虫体内没有色素体,渗透营养,靠摄取寄主养分为食,对人类、禽畜等危害严重。种类很多,有的寄生在无脊椎动物体内,有的寄生在脊椎动物体内,其中间宿主各异。 ...
全部为寄生种类,有500多种,寄生在脊椎动物的消化道中。体长筒状,长1~65厘米不等,一般长25毫米左右。体前端有一能伸缩的吻,吻上生有倒钩,故名。假体腔内有复杂的腔隙系统贮存营养物质。体壁具环肌和纵肌。成虫和幼虫均无消化道,以体表摄取寄主肠内的养分。生殖器官结构特异,雌体内后端有一特殊的子宫钟,上有2对孔,前1对孔通假体腔,后1对孔通阴道。未成熟的卵不能通过后1对孔,而由前1对孔重新回到假体 ...
一种生物生活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现象。前者称寄生物,后者称宿主(或寄主)。寄生于宿主体内的称体内寄生,寄生于宿主体表的称体外寄生。蚊、蚤等属体外寄生物,疟原虫、钩虫等属体内寄生物。有的寄生物有两个或更多宿主,其中寄生物发育到成虫时所寄生的宿主称终宿主,而其幼虫在进入终宿主以前所寄生的动物称中间宿主,如日本血吸虫的终宿主是人,中间宿主是钉螺。寄生可分为兼性寄生和专 ...
软体动物门。身体不对称,一般具一螺旋形外壳,腹面为发达的足。种类多,有10万种以上,为动物界中第2大纲。螺旋形壳的形态变化较大,有的纵轴短,壳呈扁平状;有的纵轴很长,为长锥形;有的近球形;有的不呈螺旋形,状如斗笠;有些种类具内壳或无壳。一般腹足类的身体可完全缩入壳内,壳口有一盖,称为厣,能封闭壳口。壳的形态为分类依据之一。头部明显,具眼、触角、口等;足发达,适于爬行;具齿舌;羽状鳃1个;心脏 ...
原生动物门,肉足纲,变形虫目中的一些营寄生生活的种类。寄生在人体或牛、马、羊、猪、犬、猫、兔、鼠类等体内,鸡、鸭、蛙、爬虫类和昆虫等也有变形虫寄生。多寄生在消化道中,体内无伸缩泡,包囊形成很普遍,有的种类危害严重。寄生在人体肠内的痢疾内变形虫(Entamoeba histolytica),于1875年发现,滋养体分大小二型,大型滋养体生活在大肠粘膜下层,直径20~30微米,内外质分界明显,外质 ...
由于物理或生物的作用,天然湖泊中的沉积物不断增加,从贫营养状态逐渐转变为富营养状态的过程。天然富营养化进展缓慢,一般从湖泊先变为沼泽,再变为陆地。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导致浮游植物大发生,形成水华。这些植物生长周期很短,其遗体在被微生物分解过程中要消耗大量氧气,因而导致水体缺氧,水质恶化,鱼类等生物大量死亡。这种现象称人为富养化,是常见的水体污染现象。发生水华时,某些 ...
为小肠的一种以环行肌自动舒缩为主的节律性运动。除去外周神经与内在神经丛的支配后也还存在。在食糜所在的一段肠管上,由环行肌在许多地方同时收缩,把食糜分成许多节段,数秒钟后,收缩的部分开始舒张,舒张的部分开始收缩,这段食糜又重新分节,如此反复进行,有利于食糜与消化液的混合及肠粘膜对消化产物的吸收。此种运动在空腹时几不存在,进食后逐渐变强。常在一段小肠内进行约20分钟,很少向前推进。以后由蠕动波把 ...
硬骨鱼纲。现代真骨鱼中最原始的一目。有许多原始性特征,如头骨骨化程度不高,还保留许多软骨等。鳞为圆鳞,鳍无棘,全由软的分歧鳍条支持。本目种类繁多,很多是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是世界渔业生产上产量最大的一个目。例如: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又名北鳟鱼。为溯河产卵洄游鱼类,成鱼生活在海洋,生殖季节从鄂霍次克海进入黑龙江和松花江产卵,历尽艰难险阻,长途溯河洄游,到达产卵场时已 ...
卵生动物胚胎发育到一定时期,脱开外面卵膜的过程。离开卵膜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机械的孵化,卵膜由于胚胎、胚外压力的增大或胚体嘴部角质突起的啄穿而被冲破,胚体孵出,如爬行类、鸟类和卵生哺乳动物;另一种是酶的孵化,卵膜由于胚胎的孵化腺分泌蛋白酶,先使卵膜软化,再加上胚体肌肉收缩或胚体表面纤毛运动,胚体从卵膜孵出,如海胆、鱼类和两栖类。一些动物的幼体一孵出后,能从外界取食,独立生活,如某些鸟类;另一些 ...
地球上生存的动物已被描述命名的约150万种,而每年新种记录超过万种。研究这样巨大数量的动物种类,必须应用科学的分类方法,首先对动物区分、鉴定、命名,并将动物归纳,排列于适当的分类阶元(即分类等级)中,建立分类系统。如此才能鉴别物种,阐明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和动物界的系统发展。 分类学根据物种间形态的异同、演化关系的亲疏,使用不同的等级,将动物逐级分类。动物分类系统中,最基本的阶元是种。种是客观存 ...
指牛、羊等反刍动物的特殊消化过程。包括已在瘤胃经过初步微生物消化后的食物逆呕回口中重新咀嚼这一反刍过程。偶蹄目反刍亚目动物(牛、羊、鹿等)的胃分为四部分: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其中只有皱胃是分泌胃液的部分。牛瘤胃的容积为100~300升,约占四部分胃的80%。瘤胃内有大量微生物,包括原生动物(纤毛虫为主)和细菌。瘤胃本身并不分泌酶,所有瘤胃内的酶全是由微生物产生。草料中的纤维质在这些微生物 ...
硬骨鱼纲,肺鱼亚纲各个种类的通称。鳔发育成似肺的构造。为硬骨鱼中古老而形态特殊的一支淡水鱼,最早出现于泥盆纪,曾经广泛分布于全球,其后大多数绝灭。现代生存的只3属,分别分布于澳洲、非洲和南美洲等热带河流中。肺鱼一方面具有许多原始的类似软骨鱼的特点,如大部分骨骼是软骨,终生保留脊索,而脊椎骨无椎体,仅有椎弓和脉弓;另一方面具有适应于热带水域经常发生干涸和缺氧的特点。例如:有的鼻孔通口腔,鳔有管 ...
动物离巢后的返回能力,包括最简单的觅食后回巢和经长距离迁移后重返原住地。阿德莱企鹅(Pygoscelis adeliae)外出远海捕食可离开幼企鹅长达两周之久,但即使受到暴风雨的干扰,它们也能返回巢地。在空中和水中旅行的动物常会受气流和水流的作用而偏离航向,但它们都具有较强的返巢能力。把海洋鸟类鹱(Puffinus)从英国带往美国后放飞,它能在13天内飞越4500公里回到原栖地。绿海龟(Che ...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体阔而扁,头小,前胸背板发达,似盾状,盖于头上。触角长丝状。复眼大,肾形,单眼2个。口器咀嚼式。前翅革质,成覆翅,后翅膜质,或无翅。腹部10节,雄虫第9节具腹刺1对,第6或第7节背面有背腺开口,能分泌一种特殊臭气,此与两性间引诱有关。渐变态。杂食性,夜间活动。已知有7000多种。东方蠊(Blatta orientalis),体椭圆而扁,深褐色,雄虫翅短,雌虫翅退化成2小片状 ...
鸟纲。多为体色美丽的森林鸟类。喙长而强直或细而曲,跗跖短,呈并趾型足,即三趾向前,一趾向后,第二、三趾(或三、四趾)基部合并。善于攀木。多营巢于洞穴中(树洞或地下洞穴)。捕食鱼虾、昆虫等。如翠鸟(Alcedo atthis),背羽翠蓝,胸腹面栗褐色。喙强直,喙的长度约为体长的1/4。栖息于河湖边的树枝或岩石上,长久不动,窥伺扑食水面的小鱼。营巢于河湖岸边,掘土为穴,或利用废旧的鼠穴,洞道长度 ...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体细长柔软,复眼发达。触角刚毛状,咀嚼式口器极退化,无咀嚼能力。中胸发达。前翅大,三角形,膜质;后翅退化,或无后翅。飞翔力弱,休息时翅竖于背上。尾须1对,长丝状,中尾丝有或无。原变态:羽化后称亚成虫,不活动,再蜕皮1次,才成为成虫。变态很特殊,未见于其他昆虫。约有2000种。成虫不摄食,寿命很短,一般生活数小时,最多不过1~2天。稚虫水栖,腹部有7对气管鳃。一般蜕皮24次 ...
草履虫中有一些品系可以产生一种毒素(草履虫素),这种毒素可杀死其他品系的草履虫,而对自身却无害。于是将能产生毒素的品系称为放毒型草履虫;将可被杀死的品系称为敏感型草履虫,该品系不能产生草履虫素。放毒型草履虫所以能产生毒素,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一是在它的细胞质中含有一种称为卡巴粒(Kappaparti-cle)的特殊颗粒,卡巴粒的直径约0.2微米,长约1~5微米,含有DNA、RNA、蛋白质、 ...
指任何一种能减少来自其他动物伤害的行为。可区分为初级防御和次级防御。初级防御不管捕食动物是否出现均在起作用,它有助于减少与捕食动物相遇的可能性;次级防御则只有当捕食动物出现之后才起作用,它可增加和捕食动物相遇后的逃脱机会。初级防御有4种类型,即穴居、隐蔽、警戒色和拟态。次级防御有6种类型,即回撤、逃遁、威吓、假死、转移攻击部位和反击。 穴居 营穴居生活的动物使捕食者很难发现。蚯蚓和鼹鼠等动物 ...
体微小,长仅0.07~0.6毫米。长筒形,体表被角质膜,背面生有刚毛、鳞片或棘,腹面有纤毛,故称。多生活在海水中,少数在淡水,已知约200种。体前端口周围有长纤毛束或棘毛丛;体后端分二叉,每叉末端有粘腺开口,可附着外物。绝大多数种类为雌雄同体,而有些种类的精巢已退化。故营孤雌生殖。淡水习见种类如鼬虫(Chaetonotus)。腹毛动物排泄器官为原肾管,腹面具纤毛,多数种类雌雄同体,这些特征与扁 ...
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具体表现,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为信号刺激。由信号刺激所引起的一系列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巴甫洛夫称之为信号活动,信号活动是大脑皮层的最基本、最一般性的活动。巴甫洛夫将一切信号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现实的具体的信号(如以铃声作为食物的信号),称为第一信号;另一类是现实的抽象信号,即语言、文字,称为第二信号。第一信号是直接作用于各种感官的具体刺激;第二信号的语言、文字,则是现实的概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