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正常血清中存在的胆红素按其性质和结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型。凡未经肝细胞结合转化的胆红素,即其侧链上的丙酸基的羧基为自由羧基者,为未结合胆红素;凡经过肝细胞转化,与葡萄糖醛酸或其它物质结合者,均称为结合胆红素。 血清中的未结合胆红素与结合胆红素,由于其结构和性质不同,它们对重氮试剂的反应(范登堡试验Van den Bergh test)不同,未结合胆红素由于分子 ...
佚名 人体所需的营养素中包括部分无机盐。许多离子,主要是金属离子,在酶促反应过程中发挥作用;维护渗透压,主要为钠、钾、氯等;钙磷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此外,无机离子还参与信息传递,凝血过程等多种生理功能。 这些无机元素据人体中含量和需要量可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体内含量较多(5g),每天要量在100mg以上,如钙、磷、钾、钠、氯、镁等称为常量元素,而人体内含量甚 ...
佚名 钙和磷是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无机元素。在正常成人,钙约占体重1.5-2.2%,总量约为700-1400g。磷占体重0.8-1.2%,总量约400-800g。其中99%的钙和86%的磷以羟磷灰石的形式存在于骨和牙齿当中。其余分布于体液和软组织中,以溶解状态存在。 人体内钙的存在状态见下图所示。 钙和磷的代谢在许多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机体从食物中摄取钙和磷、又把它 ...
佚名 血钙指血浆中所含的钙,平均为9-11mg/dl。可分为可扩散钙(diffusible calcium)和非扩散钙(nondiffusible calcium)。非扩散钙指与血浆蛋白(主要为白蛋白)结合的钙。不易透过毛细血管壁。可扩散钙主要为游离Ca2+及少量与柠檬酸或其它酸结合的可溶性钙盐(表12-1)。�表12-1 正常人血浆钙各部分的含量 毫克/100毫升 ...
佚名 (一)钙、磷的吸收 体内钙和磷均由食物供给。正常成人每日摄取钙约1克、磷约0.8克。儿童及妊娠、哺乳期妇女需要量相应增加。 食物中所含钙主要为各种复合物,必须转变为游离Ca2+,才能被肠道吸收。当肠道内PH值空肠回肠。食物中钙吸收率通常只有30%,当体内缺钙或生理需钙量增加时,吸收率可增高。 肠粘膜对钙的吸收机理较为复杂,既有跨膜转运,又有细胞内转运;既 ...
佚名 骨是一种特殊的结缔组织,不仅做为人体的支架组织,而且是人体中钙、磷的最大储库。通过成骨与溶骨作用,不断与细胞外液进行钙磷交换、对维持血钙和血磷稳定有重要作用。 (一)骨的组成 骨由无机盐、又称骨盐(bony salts)、有机基质和骨细胞等组成。骨盐增加骨的硬度,基质决定骨的形状及韧性,骨细胞在代谢中起主导作用。 骨盐占骨干重的65~70%,其主要成分为 ...
佚名 体内钙、磷代谢的平衡主要由甲状旁腺素、1,25-(OH)2D3和降钙素来调节。 (一)甲状旁腺素(ParathormonePTH) 1.合成及分泌 甲状旁腺素是由甲状旁腺主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单链多肽激素,成熟PTH含84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约为9500。是维持血钙恒定的主要激素。 PTH的合成遵循典型的胞内多肽合成途径。首先合成的是含115个氨基酸的 ...
佚名 镁(magnesium)的代谢及功能与钙、磷有密切关系。人体含镁量约20-28g,一半以上存在于骨中,其余在细胞内,是细胞内重要阳离子之一。细胞外液镁不超过总量的1%。镁与人类许多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在疾病发生及临床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骨中镁主要以Mg3(PO4)2和MgCO3的形式存在,吸附于羟磷石表面。但它与钙不同,不易随机体需要从骨中动员出来。但镁在一定 ...
佚名 人体是由几十种元素组成的,含量占人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每日需要量在100mg以下者称为微量元素。如铁、铜、锌、碘等41种元素,其总量约占人体的0.05%。目前公认的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有铁、铜、锌、碘、锰、硒、氟、钼、钴、铬、镍、钒、锶、锡等14种,绝大多数为金属元素。在体内一般结合成化合物或络合物,广泛分布于各组织中,含量较恒定。微量元素主要来自食物,动物性食 ...
佚名 成人体内含铜量约100-50mg,在肝、肾、心、毛发及脑中含量较高。人体每日需要量约1.5-2.0mg,而推荐量为2-3mg。 食物中铜主要在胃和小肠上部吸收,吸收后送至肝脏,在肝脏中参与铜蓝蛋白(coruloplasmin)的组成。肝脏是调节体内铜代谢的主要器官。铜可经胆汁排出,极少部分由尿排出。 体内铜除参与构成铜兰蛋白(见血液生化)外,还参与多种酶的 ...
佚名 人体内含锌约2-3g,遍布于全身许多组织中,不少组织含有较多锌,如眼睛含锌达0.5%。成人每日需要量为15-200mg。 锌主要在小肠中吸收。肠腔内有与锌特异结合的因子,能促进锌的吸收。肠粘膜细胞中的锌结合蛋白能与锌结合并将其转动到基度膜一侧,锌在血中与白蛋白结合而送输。锌主要随胰液、胆汁排泄入肠腔。由粪便排出,部分锌可从尿及汗排出。 锌是80多种酶的组成 ...
佚名 正常成人体内碘含量25-50mg,大部分集中于甲状腺中。成人每日需要量为0.15mg。 碘主要由食物中摄取,碘的吸收快而且完全,吸收率可高达100%。吸收入血的碘与蛋白结合而送输,主浓集于甲状腺被利用。体内碘主要由肾排泄,约90%随尿排出,约10%随粪便排出。 碘主要参与合成甲状腺素(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四碘甲腺原氨酸(T4))。甲状腺素在调节代谢 ...
佚名 成人体内含锰量约10-20mg,主储存于肝和肾中。在细胞内则主要集中于线粒体中。每日需要量为3-5mg。 锰在肠道中吸收与铁吸收机制类似,吸收率较低,仅3?%。吸收后与血浆β1�球蛋白、运锰蛋白结合而送输。主要由胆汁和尿中排出。 锰参与一些酶的构成,如线粒体中丙酮酸羧化酶、精氨酸酶等。不仅参加糖和脂类代谢,而且在蛋白质、DNA和RNA合成中起作用。锰在自然 ...
佚名 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体内含量约14-21mg,广泛分布于除脂肪组织以外的所有组织中。主要以含硒蛋白质形式存在。人体每日硒的需要量为50-200μg。 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x)及磷脂过氧化氢谷胱甘肽氧化酶(PHGSH�x)的组成成分。GSH�x中每克分子酶四聚体含有4克原子硒,硒半胱氨酸的硒醇是酶的催化中心。该酶在人体内起抗氧化作用,能催化 ...
佚名 在人体内氟含量约为2-3g,其中90%积存于骨及牙中。每日需要量为2.4mg。 氟主要经胃部吸收,氟易吸收且吸收较迅速。氟主要经尿和粪便排泄、体内氟约80%从尿排出。 氟能与羟磷灰石吸附,取代其羟基形成氟磷灰石,能加强对龋齿的抵抗作用。 3(Ca3(PO4)2)・Ca(OH)2+2F-→3(Ca3(PO4)2・CaF2+2OH-。 此外,氟还可直接刺激 ...
佚名 钒在人体内含量极低,体内总量不足1mg。主要分布于内脏,尤其是肝、肾、甲状腺等部位,骨组织中含量也较高。人体对钒的正常需要量为100μg/d。 钒在胃肠吸收率仅5%,其吸收部位主要在上消化道。此外环境中的钒可经皮肤和肺吸收入体中。血液中约95%的钒以离子状态(VO2+)与转铁蛋白结合而送输,因此钒与铁在体内可相互影响。 钒对骨和牙齿正常发育及钙化有关,能增 ...
佚名 结缔组织是人体中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种组织,包括骨、牙、软骨、肌腱、韧带、皮肤角质及血管等(表13-1)。其组成特点是细胞少而间质多,其细胞间质一般由基质(ground substance)和纤维(fiber)两部分组成。基质为无定形的胶态物质,主要成分为蛋白多糖(Proteoglycan)。纤维包括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分别由胶原蛋白、弹性蛋白及网状蛋白 ...
佚名 结缔组织基质中蛋白质与多糖以共价和非共价键相连构成多种巨大分子称为蛋白多糖(proteoglycans)或粘蛋白(mucoproteins)。其分子组成以多糖链为主,蛋白质部分所占比例较小。往往一条多糖链上联结多条多肽链,分子量可达数百万以上。 ...
佚名 蛋白多糖中的多糖链为杂多糖,因其组成成分中均含氨基已糖,所以称为氨基多糖或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s)。人体组缔组织中常见的氨基多糖包括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硫酸软骨素(chondroitin sulfate)、硫酸角质素(keratan sulfate)和肝素(heparin)等。表13-2 人体中常见的糖胺多糖名称 ...
佚名 蛋白多糖分子大,具高度亲水性,对保持结缔组织水分及与组织间物质交换均有重要作用。例如软骨组织中胶原纤维排列成网格状,网格间隙中填充蛋白多糖,因其有高度亲水性,吸附大量水份在其中,当软骨受压时,水分可被挤压出去,而减压后又可重吸进来。关节软骨无血管供应,其营养物质的交换主要靠运动产生压力变化使液体流动。由此可以解释长期不运动导致关节软骨的萎缩。 蛋白多糖的糖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