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用以描述物种在非生物和生物环境中占有的地位。例如,在研究某生物的生态位时,既包括了解其栖息地的温度、湿度等非生物环境的范围,也包括了解其食物和能量来源,以及它与天敌的关系等。哈奇森(Hutchinson)以多维空间或超体积描述物种的生态位,并称物种能栖息的理论上最大空间为基础生态位,把有竞争者存在而实际上占有的空间称为实际生态位。凡占据相似生态位而分布于不同地理区 ...
亦称生殖潜能。生物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的最大生殖能力。在无限制的环境条件下,生物种群的总增长率(r)等于其瞬时特殊出生率(b)减去瞬时特殊死亡率(d),即r=b-d。由于总增长率与种群的年龄组成以及各年龄群的增长率有关,所以对某种群来说,随着其结构的不同,就可能有几个不同的r值,而其中最大的那个r值就是生物潜能。据测算,一对苍蝇在无限制的环境条件下,经过几年后,其后代的总重量可超过地球的重量。但这 ...
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实际平均寿命。生理寿命是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达到的最长寿命。种群中只有部分个体能活到生理寿命的年限,多数个体常死于捕食、疾病或其他不良环境条件。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恶劣,种群的生态寿命就越短。 ...
把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有机体的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按营养级位顺序排列并绘制成图,其形似金字塔,故称生态金字塔或生态锥体。可分为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三类。生态金字塔可表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流过程,如图所示,每经过一个营养级,能流总量就减少一次,能量在逐级流动中的传递率一般只有百分之几到20%,林德曼(R.L.Linde-man)在研究湖泊生态系统能流时,首次发现能流在各营 ...
生物群落和它赖以生存的环境所组成的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由苏联生态学家苏卡切夫(B.CyкачeB)于1944年提出,其基本含义与生态系统的概念相同。它强调生物群落及其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生物地理群落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经常发展、变化和演替中的。一个森林,一片草原等都可视为一个生物地理群落,它是地球表面上自然界的基本单位。 ...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相反,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而使之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则称生态平衡破坏。生态平衡的要点为:(1)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稳定状态,即到达顶极群落的状态。(2)是一种动态平衡。例如,组成系统的生物种类可能不变,但生物个体却有生有死,不断更替。 ...
多样性指互异的状态,生物多样性可定义为多样化的生命实体,即每一级生命实体,包括基因、细胞、个体、物种、群落或生态系统,都不止一类。因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生物资源的改善和永续利用、人类社会未来工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所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通常认为生物多样性分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遗传信息的总和 ...
根据生物的基本结构特点、特别是根据生物的演化概况所进行的各种“界”级分类系统。随着科学的发展,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多种生物界级分类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1)林奈的两界系统(1735),包括植物界和动物界;(2)海克尔的三界系统(1866年),包括原生生物界(Kingdom protista)、植物界和动物界;(3)李代尔(G.F.Leedale)的四界系统(1974),包括原核界(Kingdo ...
分析种群死亡过程的表格。下表为野生盘羊的生命表,它根据同一地区采到的600余个盘羊头骨及对其死亡年龄的鉴定后编制而成。此表说明:盘羊在出生第1年中死亡率很高,过此年龄段后存活机会就多了,但到第7~8年后,其死亡率又开始增高。平均余年项表示盘羊活至各年龄段时平均还能再活多少年。科学地编制人口生命表,可为人寿保险事业的有关规定提供依据。盘羊的生命表 ...
世界人口增长率的急剧上升和人口基数呈指数增长的现状。其重要标志为:人口翻番的时间越来越短,世界人口从5亿增到10亿用了200余年;从10亿增至20亿用了100多年,从20亿到40亿不到70年,估计再翻一番只需35年。本世纪人口在每10年间的增长数也在上升。目近代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是:生活条件和医疗技术全面改善,死亡率下降,人类平均寿命不断提高。目前世界人口有50%在25岁以下,这种年龄结构属于 ...
生态学的一个基础分支学科。其任务是研究群落的结构、演替、形成机理、分类和分布的规律。群落结构大致分为物理的和生物的两方面。前者如群落的外貌或生长型、空间结构、时间结构、群落的边界和交错区。后者有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度关系、多样性。对群落性质的认识有两派不同观点:一派认为群落是彼此相互作用的物种有组织的集体,是实体,该派称机体论者,其极端者认为群落是超有机体。另一派认为群落不是实体,而是由连 ...
(一)提供水源:湿地常常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其它湿地,如泥炭沼泽森林可以成为浅水水井的水源。(二)补充地下水:我们平时所用的水有很多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而湿地可以为地下蓄水层补充水源。从湿地到蓄水层的水可以成为地下水系统的一部分,又可以为周围地区的工农生产提供水源。如果湿地受到破坏或消失,就无法为地下蓄水层供水,地下水资 ...
什么是气侯变化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气候变化主要表征大气各种时间长度的冷与暖或干与湿变化。冷与暖或者干与湿相互交替组成了不同的变化周期。但是,这些变化的周期是不严格的,一个周期内前后阶段往往不具有对称性,而且不同周期的长度还可以相差很大。气候变化就是这样一种比较复杂而且是周而复始地准周期变化。气候变化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周期,气候变化的周期越长,变化的幅度越大。现代资料能分辨出几年周 ...
一、生态旅游不是什么目前的许多文章著述中,曾给“生态旅游”下过许多定义,做过多种描述,但并未达成共识。或许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区别它、探索它,会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生态旅游的理解。因此,这里我们讨论一下生态旅游不是什么。首先,生态旅游不是大众旅游。从本质上说,生态旅游不是针对大众旅游而提出来的。在旅游吸引物的资源基础、旅游者的需求和旅游方式等方面,生态旅游与大众旅游都有巨大的差别。大众旅游的主要特点是旅游 ...
绿色生态思想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与人文主义不同,绿色生态思想观察、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再是自然界中狭隘的人类子系统,而是整个生态系统。绿色生态思想深刻地觉悟到:把人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一味地满足人的欲望,很可能违背生态规律,破坏生态平衡,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从上述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伦理观出发,生态思想认为要节制对自然资源、能源的掠夺性索取;要“恩泽鸟兽,惠及子孙”;要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
天然林是我国森林的主体,其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占总量的65%和82%。1998年9月1日中国政府开始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计划到2010年投资1700亿元,100万人转岗,每年减少1000万立方米采伐量。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质是政府购买环境服务,支付方式就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优先信贷和粮食补贴等财政投资。 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地区是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重点地区。包括长江上游的四川、云南、重庆、贵州、湖北、西藏 ...
1、边缘效应1.1边缘效应的概念 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叫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1.2边缘效应的特征: 边缘效应带群落结构复杂,某些物种特别活跃,其生产力相对较高;边缘效应以强烈的竞争开始,以和谐共生结束,从而 ...
在某一特定环境中的生物体及与之相互作用的非生物体的总称。比如沙漠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诸如仙人掌、晰蜴和鸟类等生物体及沙土、岩石和阳光等非生物体。生态系统多样性既用来指各种大型的生态系统如沙漠或热带雨林,也指规模较小的生态系统如一道河或一座山的北坡。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只有通过生物之间和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才能生存。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人类的生存环境,亦称地球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冰冻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的地球系统,是一个各部分相互作用着的、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处于变化之中的整体。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该正台具有一定的大小和结构,各成员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并形成具有自组织和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生态系统是不同物种生存的环境。南美的热带雨林是一个生态系统,在城市中心的公园也是一个生态系统,还有我们去野营的森林或者海边的沙滩,和像红树林、沼泽、沿海河口这样的湿地,这些都是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健康时它是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