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机械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混合物跟化合物不一样,它没有固定的组成。混合物中各组分仍保持各自原有的性质。混合物中各组分之间可以是均匀地分散(如溶液)或非均匀地分散(如浊液或固体混合物),但互相不发生化学反应。由于不同组分之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可能影响混合物的整体特性。例如,由几种液体形成的混合物,总体积一般不等于各种液体分体积的和。混合物能根据它所含各组分的物理性质 ...
重水又叫氧化氘或氘水,化学式是D2O。它是重氢D和氧的化合物。重水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液体,但它的一些物理性质跟普通水稍有差异。例如,重水的密度是1.1044g/cm3(25℃),而普通水是0.99701g/cm3(25℃)。这是重水得名的由来。重水的熔点是3.81℃,沸点是101.42℃。盐类在重水里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里小。例如,在25℃,100g普通水中能溶解35.92gNaCl,而100g重 ...
只由一种单质或一种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叫做纯净物。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可以用一定的化学式表示。纯净物不能用物理方法而只能用化学方法把各组成元素分开。实际上完全纯的物质是没有的。一种物质,它所含杂质的量不至于在生产和科研中发生有害影响,这种物质可以看作纯净物。一般说的纯净物,它们的纯度有差别。例如,化学试剂按纯度由低到高可分为工业纯、实验纯(L.R)、化学纯(C.P)、分析纯(A.R)、优级纯(G. ...
在自然界中未发现的只由人工核反应制取的元素,叫做人造元素。20世纪20年代末,周期表中从1号到92号元素中间还有43号、61号、85号和87号4个空位。科学家想方设法寻找这4个空位元素。1937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佩列尔(Perrier)和美国物理学家塞格雷(Segre)用回旋加速器加速的氘核轰击钼靶,得到新元素锝(Tc)(它是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制造出来的元素)。后来又在1940年相继由人工合成砹(85 ...
原子序数大于92(即铀元素)的元素统称铀后元素。铀后元素又叫超铀元素。铀后元素都是由人工核反应发现和制取的。至今发现的铀后元素有18种。铀后元素大都是不稳定的人造元素,它们的半衰期很短,这给人工合成这些元素带来困难。仅在氟碳铈镧矿中发现有微量的钚244,在铀矿中发现微量的钚239和镎237。从93号镎到97号锫都已制得单质。它们都是银白色的脆性金属,易溶于稀酸,铀后元素有多种价态。科学家对铀后元素 ...
由核电荷数相同的放射性同位素组成的元素叫放射性元素。从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射线,这种性质叫做放射性。有放射性的天然同位素叫天然放射性元素。它们是钋(P0)、氡(Ru)、钫(Fr)、镭(Ra)、锕(Ac)、钍(Th)、镤(Pa)和铀(U)。人工合成的(如用反应堆生产)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叫做人工放射性元素。例如,用α粒子轰击铝而得到的30P是人工放射性元素。在一千几百种放射性同位素中,绝大部分是人工放射 ...
元素周期表中第IIIB族钪、钇和原子序数从57~71的镧系元素合称为稀土元素。“稀土”是18世纪初沿用下来的旧称。常用RE表示稀土元素。当时发现这些元素的矿物稀少,又难以分离,它们的氧化物难熔难溶,很像组成土壤的氧化物,因此得名稀土元素。实际上稀土元素并不稀少。17种稀土元素的地壳总量为0.0153%,大大超过铜、铅、锌、锡等常见金属元素的地壳含量。我国拥有很丰富的稀土资源,蕴藏量居世界首位。由于 ...
以IIIB族锕为首的一系列元素叫锕系元素。它包括原子序数从89到103共15种元素。这15种元素是锕(Ac)、钍(Th)、镤(Pa)、铀(U)、镎(Np)、钚(Pu)、镅(Am)、锔(Cm)、锫(Bk)、锎(Cf)、锿(Es)、镄(Fm)、钔(Md)、锘(N0)和铹(Lr)。通常以An代表锕系元素(所有的或各个的)。锕系元素都有放射性。前4种元素存在于自然界中,后11种元素都是1940年后用人工核 ...
以IIIB族镧为首的一系列元素叫镧系元素。它包括从原子序数57到71共15种元素。这15种元素是镧(La)、铈(Ce)、镨(Pr)、钕(Nd)、钷(Pm)、钐(Sm)、铕(Eu)、钆(Gd)、铽(Td)、镝(Dy)、钬(H0)、铒(Er)、铥(Tm)、镱(Yb)和镥(Lu)。通常以Ln代表镧系元素(所有的或各个的)。镧系元素原子核外6s都是2个电子,次外层5d(除镧、铈、钆、镥为9个电子外)都是8 ...
在发生放射性衰变时,放射性元素的核素减少到原有核素的一半所需的时间叫做半衰期。半衰期是放射性元素的一个特征常数,它一般不随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的变化,元素所处状态(游离态或化合态)的不同和起始元素质量的多少而改变。因为任何放射性核素的衰变都属一级反应,所以每一种放射性核素都有恒定的半衰期。各种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相差很悬殊,例如,钋212的半衰期是0.3微秒,而钕144的半衰期却达2.1×1015 ...
质量数相同而质子数不同的一类核素,叫做同量异位素。同量异位素的原子核,虽然质量数相同,但其中的质子数不同,所以同量异位素的化学性质不同。
各种元素在地壳中平均含量的百分数,叫做元素的丰度。美国化学家克拉克等在总结了世界各地5759个矿样的分析数据后,第一次提出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值。为了纪念克拉克,人们把地壳中的元素丰度叫做克拉克值。在88种天然元素中,12种元素(0、Si、Al、Fe、Ca、Na、K、Mg、H、Ti、C、Cl)占了地壳总重量的99.47%,其余66种元素共占0.53%。克拉克值最初表示元素在地壳中质量百分比(叫质 ...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序号,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核内质子数。1913年英国物理学家摩斯莱用亚铁氰化钾晶体作衍射光栅,研究从铝到金许多元素的X射线光谱,发现X射线频率的平方根跟原子序数成直线关系。他认为这是元素原子中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有规律地增加的结果。原子序数的测定,解决了周期表中氩和钾、钴和镍、碲和碘三对元素原子量颠倒排列的问题。根据此发现,将元素周期律更准确地表达成现代形式,即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 ...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用表格表达的具体形式,它反映元素原子的内部结构和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元素周期表简称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有很多种表达形式,目前最常用的是维尔纳长式周期表(见书末附表)。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有16个族和4个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能反映该元素的原子结构。周期表中同一横列元素构成一个周期。同周期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等于该周期的序数。同一纵行(第Ⅷ族包括3个纵行)的元素称“族”。族 ...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这种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以及由元素形成的各种化合物的性质,都跟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成周期性的关系,这一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ДMИTpИЙ ИBaHOBИчMeHдeлeeB,1834—1907)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量的增加而呈周期性的变化”。或称“元 ...
原子核里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种元素的原子互称同位素。多核素元素中的不同核素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中质量数不同的一些原子品种。同位素(isotope)一词来源于希腊文Iso(相同)τoπos(位置),因为同位素的核电荷数相同,即原子序数相同,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有同一位置。同位素概念最早由英国放射化学家索迪(Frederick,Soddy,1877—1956)在1913年提出。目前已知的天然元素中, ...
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同种原子叫核素。很多元素有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原子。例如,氢有1H、2H、3H3种原子,就是有3种核素,它们原子的核中分别有0、1、2个中子。这3种核素互称同位素。天然元素中有的有几种核素,叫做多核素元素。例如,氧元素有3种核素(16O、17O、18O),锡元素有10多种核素,这些元素叫多核素元素。天然元素中有的只有1种核素,如23Na、19F等。这类元素叫 ...
原子核里质子数(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目前人们已知的元素有109种,其中16种是非金属元素,6种是稀有气体元素,还有87种是金属元素。宇宙万物都是由这些元素的原子或分子或离子构成的。目前已知的物质已超过1000万种。大多数元素的原子核中含有不同的中子数。例如,氧元素有三种(16O、17O和18O),它们原子的核中分别含8、9和10个中子。这三种氧元素叫氧的三种核素,它们之间互称同位 ...
由一定数量的配体(阴离子或分子)通过配位键结合于中心离子(或中性原子)周围而形成的跟原来组分性质不同的分子或离子,叫做配合物。配位化合物简称配合物(络合物)。SO4、、K4等都是配合物。现以SO4为例说明配合物的组成。(1)配合物的中心离子,大多是过渡金属离子,如Fe3 、Fe2 、Cu2 、Ag 、CO3 等。(2)配体(曾用名配位体)可以是分子,如NH3、H2O、CO,也可以是阴离子,如CN- ...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简单盐类组成的同晶型化合物,叫做复盐。复盐又叫重盐。复盐中含有大小相近、适合相同晶格的一些离子。例如,明矾(硫酸铝钾)是KAl(SO4)2·12H2O,莫尔盐(硫酸亚铁铵)是(NH4)2Fe(SO4)2·6H2O,铁钾矾(硫酸铁钾)是KFe(SO4)2·12H2O。复盐溶于水时,电离出的离子,跟组成它的简单盐电离出的离子相同。使两种简单盐的混合饱和溶液结晶,可以制得复盐。例如,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