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饲料主要有单细胞蛋白和菌体蛋白饲料、发酵糖化饲料及秸秆微生物发酵饲料等。单细胞蛋白和菌体蛋白饲料是利用微生物生长繁殖快,蛋白含量高,利用有机废物来生产蛋白饲料。由我国于1984年3月20日发现的可利用薯类薯渣等粗淀粉的混生配伍菌株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简称4320菌体蛋白饲料,我国又相继选育出在柠檬渣、甜菜渣、豆渣、酒糟和玉米渣等工业废渣上生长良好的混生配伍菌株,用来生产4320系列菌体蛋白饲料 ...
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食用菌王国”,在我国微生物食品中食用菌是分布最广泛、食用最普遍、历史最悠久的。食用菌是世界上公认的优质蛋白质资源,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含人体必需的十几种氨基酸,并含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多种抗生素等物质,被人们誉为“健康食品”,是人类的“第三类食品”。食用菌的栽培利用了农林及轻工业生产的废弃物,生产高产优质的食用菌,培养食用菌后的菌糠可作为优质饲料,其蛋白质含量及其利用 ...
艾滋病(AIDS)自从1981年首次被发现以来至今医学界仍未成功研究出可以彻底治疗AIDS的方法亦未成功制造疫苗以预防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也称艾滋病毒)感染但研制出许多抑制逆转录酶(RT)阻断HIV的复制减慢病毒的生长速度的药物和方法。抗艾滋病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1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这类药物可作为RT(HIV在转录DNA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酶)的底物或竞争性抑制药阻止病毒的复制。这类药物主要分为 ...
目前尚无特效的病因疗法。总的治疗原则为抗感染、抗肿瘤、杀灭或抑HIV病毒、增强机体免疫机能。 1、抗感染治疗针对各种机会性感染和合并感染用药:a、抗病毒类感染药物:疱疹病毒感染可用无环鸟苷,每次800毫克,每日4次口服,共用周2周,不良反应有皮疹、肝肾损害及备用细胞减少,但均表现较轻而可耐受。巨细胞病毒感染可选择磷铒酸盐、丙氧1鸟苷,也可选择阿糖腺苷。病毒唑为广谱抗病毒药物,对RNA及DNA病毒感 ...
1、 精确农业的概念及简介 20世纪后半期世界农业的高速发展,除了依靠生物技术的进步和耕地面积、灌溉面积的扩大外,基本上是在化肥与农药等化学品和矿物能源的大量投入条件下获得的。但由此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壤生产力下降、农产品和地下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精确农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精确农业"是"Precision Agricultu ...
精准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其基本涵义是根据作物生长的土壤性状,调节对作物的投入,即一方面查清田块内部的土壤性状与生产力空间变异,另一方面确定农作物的生产目标,进行定位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调动土壤生产力,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 ...
生物农药一般是指用生物活体(菌丝体、半孢晶体、昆虫病毒等)防治病虫害的药剂,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具有以下优点:无残留、无公害、不污染环境、特性强即专一性作用于靶标有害生物。目前国内外公认应用最多的有以下几类: 1、细菌性生物杀虫剂:如苏云金芽孢杆菌(Bt)用于防治鳞翅目害虫; 2、抗生素类:如阿维菌素以及其换代产品伊维菌素和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3、昆虫病毒:昆虫病毒可引起160 ...
在生物界,两个遗传基础不同的植物或动物进行杂交,其杂交后代所表现出的各种性状均优于杂交双亲,比如抗逆性强、早熟高产、品质优良等,因此称之为杂交优势。杂交产生优势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杂交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杂交后代的营养体大小、生长速度和有机物质积累强度均显著超过双亲。这类优势有利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但对生物自身的适应性和进化来说并不一定有利。二是杂交后代的繁殖器官优于双亲,例如农作物 ...
在人类居住的地球上,陆地面积约为1.5亿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29%;而海洋水面为3.6亿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71%。迄今为止,海洋为人类提供的食物还不到1%。据科学家估计,海洋蕴藏着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地球上90%的动物蛋白质存在于水体之中。发展海洋牧业,向水面要食物,被称为21世纪的“蓝色革命”。 长期以来,人类最早对海洋经济价值的认识,仅限于“兴渔盐之利,引舟揖之便”,现代科技进 ...
生态农业的概念是由美国土壤学家威廉姆﹒阿尔伯里奇首先提出的。他看到有机农业确能克服石油农业的种种弊端,但有机农业仅限于农业内部的封闭循环,生产力不高。因此,他认为理想的替代农业,应是生态上能自我维持,经济上又有高效益的农业。生态农业的思路比较宽广,很快得到普遍重视和试验研究。 生态农业在指导思想上也谋求与自然秩序相和谐,但它更强调应用生态学原理创造性地经营农业。 生态农业的基本内容与有 ...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世人关注的议题。本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达国家率先用现代科技和现代工业武装农业,主要是机械、化肥、农药的投入以及农作物杂交优势的应用,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 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带来一系列新问题:一是随着人口急剧增长,食品供需矛盾增大。全世界有相当一部分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二是自然资源不足。例如森林面积减少,土地沙化,水土流失草原超载,土 ...
农业专家系统是把专家系统知识应用于农业领域的一项计算机技术。 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主要目的是要使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起人类专家的作用。它是一种智能程序子系统,内部具有大量专家水平的领域知识和经验,能利用人类专家可用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该领域的问题。它是一种计算机程序,可以用专家的水平(有时超过专家)完成一般的、模仿人类的解题策略,并与这个问题所特有的大量实际知识和经验 ...
生物防治包括以虫治虫和以菌治虫。其主要措施是保护和利用自然界害虫的天敌、繁殖优势天敌、发展性激素防治虫害等。是人类依靠科技进步向病虫草害做斗争的重要措施之一。 保护和利用自然界害虫天敌是生物治虫的有效措施,成本低、效果好、节省农药、保护环境。我国20世纪50年代南方柑桔产区引进澳洲瓢虫防治柑桔吹绵蚧,北方果区引进日光蜂防治苹果绵蚜虫,均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利用瓢虫、蜘蛛、食蚜蝇、草铃虫等大面 ...
人工种子是一种人工制造的代替天然种子的颗粒体,可以直接播种于田间。从广义上讲,人工种子技术包括体细胞胚生产、体细胞包裹、 人工种子贮藏、人工种子制造机械等众多技术内容;从狭义范围讲,人工种于技术只包括体细胞胚生产和体细胞胚包裹(人工胚乳和人工种皮)技术。 生产高质量的体细胞胚是人工种子制作的关键。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还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种均开发出了体细胞胚培养发生技术。不同植物的体细胞的培养 ...
地膜覆盖栽培,即将透明的塑料薄膜覆盖地面,在膜下播种并保护农作物幼苗生长;待气温转暖后揭开薄膜,使幼苗转入正常气候条件下生长。 这种措施在低温冷凉、热量不足的地区起到增温保墒、增产增收的效果。一般说,相当于为农作物延长生长季节20~30天.在冬春季节膜内0~5厘米地温提高2~4℃,近地层气温提高4~8℃;炎热夏天又可以降低膜内地温。覆膜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还起到蓄水保墒的效果。在地膜 ...
城市郊区的农业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受城区大市场的影响,要为城区人民提供大量的蔬菜、肉蛋奶等副食品,同时其农业生产效益也要与城区市民收入相抗衡。所以,城郊型农业具有机械化、集约化、设施化及高效化的发展方向。 城郊具备技术、资金上的优势,又有向城区劳动力转移的便利。所以农业生产劳动力相对紧张。实现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从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看,城郊型农业生产首先实现从种植、植保、 ...
什么是集雨节灌所谓雨水集(蓄)流工程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及其它缺水地区,将规划区内及周围的降雨进行汇集、存储,以便作为该地区水源加以有效利用的一种微型水利工程。它具有投资小、见效快、适合家庭经济等特点。集雨节灌系统一般由集流设施、净化设施、存储设施、提取设施和节灌设施五部分组成。我国集雨节灌工程发展现状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华北干旱缺水山丘区、西南干旱山区,主要涉及陕西、山西、甘肃、青海、宁夏、 ...
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地区内,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与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在人工调节和控制下,建立起来的各种形式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农业生产体系。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农业生态系统也是由农业环境因素、绿色植物、各种动物和各种微生物四大基本要素构成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系统,具备生产力、稳定性和持续性三大特性。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业生态系统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
一是迅速完成后"五抢"。移栽花以灭茬、松土、壅根为主要内容的工作要迅速到位,同时要搞好化除,以防止"草荒"的发生,直播花要施好提苗肥。 二是合理施用肥料。今年棉花生长前期雨日多,雨量大,肥料流失严重。要依据不同的苗情,在6月底、7月初施用好"接力肥"或"搭架肥",肥料品种以磷、钾肥为主,搭配少量氮肥,尤其要施好液体生物钾肥,每亩400ml,以缓解缺钾的矛盾。对于部分"烂栽"的麦后花,目 ...
林业科学以地学、生物学、特别是森林生态学为理论基础,以系统工程为研究方法。主要探讨森林的发生发展规律;森林组成中各成分之间及其环境诸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种、育苗、造林、抚育、间伐和主伐的理论与技术;森林病虫害和其他危害及其防治措施;林火管理和利用;土壤侵蚀、小流域的综合防治和防护林体系;林业政策、林业经济理论和林业企业组织计划与管理;森林采运工艺和机械化作业技术,林产加工工艺与设备,以及木材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