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者:科研的国界已不甚分明

   2015-09-15
字体大小:
李湘盈,台湾成功大学学士,波士顿大学硕士,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
 
9月12日上午,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办、北京义翘神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承办,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和国家外专局等单位支持的“首届国际青年生命科学家亦庄论坛”在北京亦庄开幕。
 
为进一步了解青年科学家论坛的意义与目的、台湾与美国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现状等问题,科学网记者对李湘盈博士进行了专访。
 
问:您在台湾拿了很多奖项、奖学金,学习很努力吧?现在也是这样努力地工作吗?
 
答:我上学的时候也算比较认真,现在在工作中也是尽力吧。
 
问:您参与的学术活动也很多,大陆的青年学者参与的学术活动可能偏少一点。您觉得多参加学术活动有哪些好处呢?
 
答:当然还是有很多好处的,像我们在实验室做科研,如果只待在自己的实验室不跟别人交流,有的时候不能够去引发一些比较好的想法。在对之后的事业发展上,教授也需要跟其他教授、学生交流的能力;以后也不一定就要做教授的人,多参加一些交流活动,接触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信息,可能会获取一些在生物科学的产业界的机会,甚至可能转到专利法律等其他领域工作。
 
问:您在美国从事科研工作的体验与在台湾有什么异同呢?
 
答:我觉得在先进程度上的差异不是太大。我做红细胞研究,可能在台湾做这方面的还是相对少一点,在美国这方面的研究相对多一些。
 
问:您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计划?继续在美国发展,还是会考虑回到台湾,或者来到大陆?
 
答:我目前还是想在学术界发展,但是科研的国界现在也不是很分明了,我可能会做多种尝试。在美国申请一些学校,这次回来也可能到北大看一看,台湾的也会申请。
 
问:您参加的这个青年科学的论坛,在大陆的生物科学领域可能是第一次,您的参会感受如何?
 
答:因为也是第一次举办嘛,我一开始也不知道该期待些什么。我觉得来了之后还是挺好,既能听到一些专家分享他们的成果和经验,我们的分组讨论里也听到了一些很好的报告。现在在台湾这种学术活动也越来越多。可能跟网络的发达有关系,各个国家的、各个实验室的人都可以有一个互相联结在一起的渠道、交流信息的平台。
 
科学网记者马玥浩
 

编辑: gaowei2010    来源:丁香园

主办单位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承办单位

北京义翘神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

 

国家外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