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再生机制
课程文献:点此进入
PMID: 23185381 影响因子:3.534 GEO 样本数:27
据统计,我国有 14% 的人群患有病毒性肝炎或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乙型肝炎病毒 (HBV, Hepatitis B virus) 属于嗜肝 DNA 病毒科,基因组长约 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 DNA。急性肝功能衰竭 (ALF, Acute Liver Failure) 是原来无肝病者肝脏受损后短时间内发生的严重临床综合征,死亡率高。最常见的病因是病毒性肝炎, 原位肝移植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研究使用的病例是 HBV(Hepatitis B virus) 引起的 ALF(急性肝功能衰竭),治疗方法是进行了原位肝移植。通过对 ALF 样本和正常样本的基因检测,来探索肝再生功能的分子作用机制。文章首先收集样本进行基因检测,根据无监督分类和免疫组化的分类将结果分成三类并进行差异比较,最终得到的差异基因进行功能分析。
样本收集
本文收集了 4 例急性肝功能衰竭病例,两男两女,平均年龄 42 岁,之前均无静脉注射毒瘾、酗酒和纹身 (毒瘾和酗酒严重损伤肝组织,而纹身用于排除感染的可能性)。这 4 个病例都是突然出现以下所有或部分症状包括发烧,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和越来越强的不适感,在入院的时候都是有黄疸。经过检查发现均无慢性肝病。4 个病例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和病毒因素都非常相似。另外,4 位病人也都进行了血清测试,排查 HAV,HCV,HDV,巨细胞病毒 (CMV),EB 病毒和 HIV,经测试均为阴性。在进行肝移植手术过程中进行 4 例样本的收集,每位病人各取 4 个样本 (其中病人 219 取 5 个样本),共计 17 个肝组织样本。
下图是这四个病例在入院指标,分别是:入院指标和手术前指标。
正常样本共 10 例,5 男 5 女,平均年龄 35 岁,均无活动性感染 A、B、C、D 型肝炎和其他病毒。肝脏组织结构上,正常肝组织 6 例,3 例有轻微的脂肪变性,1 例有轻微的管区炎症。该项目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下属的 Human Subjects Research 支持。
数据解读
关于文章具体的结果讨论,大家可以查看视频。本文的芯片数据质量较高,但是仅简单的做了差异筛选和功能分析,对数据利用较少,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静静老师如何解读这批数据。
在联盟实验室的肝癌实验室中,可以看到静静老师建立了五个方案,这里重点来看其中的 1 个方案。在文章中提到,通过显微观察将病例样本分两类:MHN(广泛性肝组织坏死) 和 SHN(次广泛性肝组织坏死)。加上正常样本,一共有三个分类,除了文章进行的数据分析之外,红色方框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拓展,即三分组的趋势和功能,以及通路分析。趋势分析中,可以得到显著性的趋势,文章中的聚类图主要是对应的是趋势 2,同时从该数据部分中还可以得到该差异基因富集到的功能。
详细内容请点击视频:http://college.gcbi.com.cn/html/help_course_qq-2-6.html
GCBI 学院每周四晚 8 点在线直播肿瘤基因大数据挖掘的课程,提供相关课题设计思路、研究思路,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介绍、精彩文章解读以及数据重新挖掘等内容,不断提升生物医学科研人员在基因研究领域的技能。
点击链接进入 GCBI 学院报名听课,http://college.gcbi.com.cn/silu/649.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