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企业推出首个「基因云」
样本分析从 6 个月缩短为 6 分钟
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物种的基因组被解码,由基因组测序产生的数据也呈指数增长。基因测序巨大而复杂的数据如何能快速存储、分析以及最终建立起数据库和资源共享,对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极其重要。
所幸,在互联网时代,基因信息分析「遇到」了云计算。3 月,浦东企业——上海其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就推出了首个基于云计算的「基因信息分析平台(GCBI)」,该平台已开始在全国推广。
编纂一本「基因字典」
近年来,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将保护基因资源列入本国战略计划,分别建立了国家级的基因数据库(NCBI、EMBL 和 DDBJ)和层次不同的生物样本资源库。而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产业虽发展迅速,但大量的生物样本和基因数据的收集,保存、分类管理以及应用尚没有形成体系。
从事高通量生物检测数据生物信息技术开发与服务多年的上海其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奇,在与客户的沟通中就发现,基因信息分析市场越来越大,但时间、人力成本居高不下。比如一名医生在科研期间,从拿到样本,到做出准确的基因分析,大概需要 6 个月左右的时间。期间需要查找大量的文献、已知基因对比,找相关服务外包企业检测样本信息等。
10 余年的从业经验,已经拥有了 3000 余个科研室合作伙伴,在基因信息服务方面形成一定规模的其明开始干一件事:将各类基因信息分析的文献、计算方法、样本比对等整合在一起,建立一本「基因字典」。
「我们做过一次测算,用基因信息分析平台分析,以往需要 6 个月的样本分析,最快 6 分钟就能完成。」李奇说,「医生用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就把研发所需检测做了。」
已有 120 万份全基因样本
据悉,「基因信息分析平台(GC⁃BI)」已经拥有近百篇全球顶级基因研究论文,28 种算法及 120 万份全基因样本,其中 9 万份肿瘤样本,国内样本数占 8%,在比例中亚洲占据首位。
近日,国家卫计委先后发布《关于产前诊断机构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临床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审批通过了 109 家医疗机构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不诊断(NIPT)临床试点。这远远大于此前医政医管局公布的 NITP 第三方检验机构的数目(北京和广东地区共 7 家),再一次肯定了未来高通量基因测序临床应用的重要作用。
基因信息分析平台(GCBI)上线不到两周,注册用户已经达到了 800 名,根据公司的规划:平台样本数量每年增幅将达 20%,今年 6 月,中文版将上线,随后日文等版本也将逐步完成。
「我们并不把自己框死在生物医药企业,或者互联网信息企业,因为我觉得本身,这两者就是相辅相成的,有了云技术等的叠加,将让基因这类复杂的分析变得更简单。」李奇表示。
(本文引用自浦东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