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最大规模,近 9000 例新冠肺炎患者(含疑似)临床数据分析

   2020-02-14
字体大小:

昨天,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新型冠状病毒(原 2019-nCoV)命名为 SARS-CoV-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疾病命名为 COVID-19(详见 BioArt 报道:正式命名:新冠状病毒命名为 SARS-CoV-2,疾病命名为 COVID-19)。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 COVID-19 的了解越来越多,这主要依赖于大量的临床样本分析,自钟南山院士 2 月 6 日在预印本网站 medRxiv 上发布约 1100 例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之后[1],2 月 11 日,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和中国国家疾控中心领衔,在医学预印本杂志 medRxiv 上再次发布临床回顾性研究,此次研究分析截止到 1 月 26 日,包含来自 30 个省共 8866 例患者(包含 4021 例实验室确诊病例和 4845 例疑似病例),其中确诊病例有约 41% 来自武汉市。此次研究预估 COVID-19 基本传染数 R0 约为 3.77,潜伏期约为 4.8 天,病死率约为 3.06%。

image1.jpeg

研究分析表明,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在 1 月 1 日开始显著增加,并在 1 月 10 日春运开始后迅速上涨,随后在 1 月 23 日武汉封城前达到单日最高峰。值得注意的是,1 月 17 日开始,武汉外的确诊病例开始超过武汉市确诊病例。邻近省份河南、四川和湖南以及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浙江和广东所受波及最大,确诊和疑似病例上涨趋势与武汉类似。

从年龄分布来看,确诊患者中,男性患者比例高于女性患者。超过 7 成分布在 30-65 岁,其中 56 岁患者最多。50 岁以上发病率最高,20 岁以下发病率最低。疑似患者中情况类似。

从肺炎症状来看,确诊患者中,25.5% 被诊断为重症肺炎,69.9% 为轻症肺炎,约 4.5% 无肺炎症状。且重症肺炎在 40-70 岁患者和男性患者中比例较高。疑似患者中情况类似。重症肺炎患者从出现症状到住院的中位时间为 8(4-12)天,轻症肺炎患者为 4(2-7)天,无肺炎症状患者为 3(1-5)天。

研究过程中,有 58 例确诊患者和 18 例疑似患者去世。确诊患者中 55 例为重症患者,3 例为轻症患者。分析病死率,确诊的重症肺炎患者为 5.88%,轻症肺炎患者为 0.12%,无肺炎患者为 0。整体来看,确诊患者中病死率约为 3.06%。这一数字是作者根据 1 月 26 日之前至少出现症状 10 天的患者分析数据推算出来的,因为很多仍在住院的患者死亡情况未知,所以作者为排除干扰,分析现有死亡病例和病程时间的关系进行推算。另外,作者表示,对轻症肺炎患者和无症状肺炎患者的诊断过程会出现遗漏导致偏差,所以病死率 3.06% 应被视作一个上限。这一数字也远远低于 SARS-CoV(9.2%)和 MERS-CoV(34.4%)的病死率。

image2.jpeg
确诊病例中,不同组别(性别、年龄、严重程度以及确诊时间)病例中的病死率

作者根据 125 名有明确暴露期的患者估计潜伏期中位数为 4.8(3.0-7.2)天。高于钟南山团队此前估计的 3.0 天。潜伏期是评估基本传染数 R0 的重要指标,作者根据潜伏期和感染时长进行评估分析得出 R0 为 3.77(95% 置信区间为 3.51-4.05)。

image3.jpeg
确诊病例中,不同报告率设置下的 R0 值

该研究评估的 SARS-CoV-2 的 R0 值 3.77 目前与 SARS-CoV(R0 为 2.9~3.3)相当,并远高于 MERS-CoV 。随着疾病的发展, R0 值可能会发生变化。此前,中国国家疾控中心 1 月 29 日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发表的研究估计 R0 值为 2.0[2]。该数据是基于早期 425 名患者分析得出的结果,作者认为偏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早期病例确诊存在严重延迟。此外,对于另一团队评估 R0 为 2.7[3],作者认为可能是由于方法学上不同而导致的偏差。考虑到疫情还在上升趋势,作者将研究结束时还未出现症状的群体纳入评估,并且分析区分了在武汉地区的确诊病例和其他地区的输入性病例。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估计的 R0 值 3.77 与英国兰开斯特兰开斯特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和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病毒研究中心共同在 1 月 29 日同样发表在 medRxiv 上评估的 R0 值 3.8(95% 置信区间 3.6-4.0)极其接近,他们还认为 72-75% 的传播必须通过控制感染措施来阻止增长。进一步评估后认为,当时武汉市仅有 5.1%(95% 置信区间 4.8-5.5)的感染患者得到了确认[4]。在其后 COVID-19 的发展趋势和国家卫健委的一系列举措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研究。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101/2020.02.10.20021675

参考文献

1. Guan Wj,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 in China. medRxiv. Posted February 9, 2020.
2. Li Q, et al. Early Transmission Dynamics in Wuhan, China, of Novel Coronavirus-Infected Pneumonia. N Engl J Med 2020.
3. Wu JT, Leung K, Leung GM. Nowcasting and forecasting the potential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pread of the 2019-nCoV outbreak originating in Wuhan, China: a modelling study. The Lancet 2020.
4. Read JM, et al.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early estimation of epidemiological parameters and epidemic predictions. medRxiv. Posted January 28, 2020.


作者:唐小糖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BioArt」   

*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邮箱:biomart@dxy.cn),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编辑: z翟某某    来源:BioArt

联系我们

为更好地保障疫情防治需要,丁香通诚邀您提供相关信息,不限于:可供应产品信息、捐赠意向、技术资料等内容,请通过邮件 biomart@dxy.cn 联系我们!

直击抗疫科研前线,丁香通与你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