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疾控主任高福团队披露病毒发现过程,更多问题亟待求解

   2020-01-28
字体大小: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进一步扩散,中国和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正齐心协力集结起来对病毒展开攻坚研究,开辟出医院以外对抗病毒的「第二战场」。

1 月 24 日,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发布了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功分离的我国第一株新型冠状病毒电镜照片。北京时间 25 日凌晨,权威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由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领衔的相关研究论文,披露了中国科学家发现并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全过程。

高福团队通过对早期发现的三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乙型冠状病毒属(betacoronavirus)病毒。该病毒从感染者气道上皮细胞中分离出,随后将其命名为 2019-nCoV,这种病毒归属于 Sarbe 病毒亚属,正冠状病毒亚科,但形成了另外一簇的进化分枝。2019-nCoV 与 MERS-CoV 和 SARS-CoV 都不同,它成为可以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科中的第七个成员。

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文版《NEJM 医学前沿》25 日的报道,高福团队在论文中披露,2019 年 12 月末,几家当地卫生机构报告了一组不明原因的肺炎患者,这些患者在流行病学上与武汉的一家海鲜和湿畜批发市场有关。12 月 31 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派出快速应急小组会同湖北省和武汉市卫生机构进行了流行病学和病原学调查。

据研究报告,2019 年 12 月 27 日,出现严重肺炎症状的 3 名成年患者被收入武汉一家医院。 患者 1 为 49 岁女性;患者 2 为 61 岁男性;患者 3 为 32 岁男性。研究团队收集了患者 1 和患者 2 的病史: 患者 1 没有潜在的慢性基础病史,但从 2019 年 12 月 23 日出现发热(体温 37-38°C)、咳嗽及胸部不适症状。在临床症状出现后 4 天,咳嗽和肺部不适症状加重,但发热症状缓解,基于 CT 扫描的结果做了肺炎诊断。此患者的职业为海鲜市场的零售商贩。

患者 2 初始症状从 2019 年 12 月 20 日开始,出现了发热和咳嗽。在起病后 7 天出现呼吸困难且后续 2 天进行性加重(胸片资料见图 1),在此期间进行了机械通气。该患者曾经常出入海鲜市场采购。患者 1 和患者 3 在经过治疗后于 2020 年 1 月 16 日出院,但患者 2 在 2020 年 1 月 9 日死亡,没有采集到患者的组织标本。

881.jpg
胸片

高福团队称,2019 年 12 月 30 日,从武汉金银潭医院采集了这 3 位患者的肺泡灌洗液。后从这 3 位患者体内都分离到了新型冠状病毒。论文称,尽管 2019-nCov 与蝙蝠体内分离到的乙型冠状病毒相似,但是与 SARS 冠状病毒和 MERS 冠状病毒有不同。上述 3 份来自武汉的 2019 新型冠状病毒与 2 份来自蝙蝠体内的 SARS 样病毒株形成了 Sarbe 冠状病毒亚属 B 谱系中一个新的分枝;来自人体的 SARS 冠状病毒则与中国西南部蝙蝠体内分离到 SARS 样冠状病毒共同形成了 Sarbe 冠状病毒亚属的另外一个分枝。

《NEJM 医学前沿》同期发表的一篇社论中指出,继 2002 年暴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和 2012 年暴发的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之后,2019-nCoV 是过去 20 年间在人类中出现的第 3 种致病冠状病毒。

来自中国、泰国、韩国和日本的最新信息表明,与 SARS 和 MERS 相比,与 2019-nCoV 相关的疾病似乎相对较轻,2019-nCoV 的致病性似乎比 MERS-CoV 和 SARS-CoV 弱。然而,这也导致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对遏制新病毒、防止其大规模传播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社论指出,高效率的人传人是这一新病毒发生大规模传播的必要条件。然而,如果病毒感染不会引起严重疾病,感染者很可能不会就医。相反,他们可能会去工作和旅行,从而可能将病毒传播给接触者,甚至可能发生国际传播。如果许多感染者并无症状或仅有轻度症状(假设这些人能够传播病毒),那么确定传播链和追踪后续接触者将变得复杂得多。

社论还表示,目前尚不知晓在病毒人际传播能力的整个范围内,2019-nCoV 新病毒落在何处。但基本上可以认定,如果该病毒可高效传播,则其相对于 SARS 而言看似较低的致病性可能反而会导致大规模传播。这样,在个体层面构成较低健康威胁的病毒可在人群层面构成较高风险,有可能造成全球公共卫生系统的破坏和经济损失。

另一位专家艾奥瓦大学的 Stanley Perlman 在杂志配发的评论中指出,关于这种新病毒感染,仍然有很多信息需要了解。最重要的是,需要确定人际传播的程度和临床疾病的各种表现,获得尽可能多的时间和地理上无关的临床分离株,以评估病毒突变的程度,并评估这些突变是否表明对人类宿主的适应性。此外,还应当尽快确定该病毒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来源。

文章来源: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

*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邮箱:biomart@dxy.cn),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编辑: weicf    来源: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

联系我们

为更好地保障疫情防治需要,丁香通诚邀您提供相关信息,不限于:可供应产品信息、捐赠意向、技术资料等内容,请通过邮件 biomart@dxy.cn 联系我们!

直击抗疫科研前线,丁香通与你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