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肌肉迅速拉长以考察其张力变化的一种实验方法。希尔(A.V.Hill)指出,在骨骼肌等长单收缩的时程中快速牵拉,远在单收缩张力达到最大值前,肌肉的活动状态就已达到最大值。在单收缩这种一过性的收缩中,在不受串联弹性因素影响的条件下考察收缩因素的活动态的变化时,这个方法是必要的。 ...
一个基因的产物无论是酶还是其它的蛋白,它的生化功能或生理功能不可能是唯一的或独立的,常会影响到其他生化反应及生理功能,因此一个基因的突变引起的表型变化也是多方面的,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多效现象(pleiotropism). 多效现象的例子也是很多的,如人类的先天性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nperfecta),这是种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患者骨骼发育不良,骨质疏松一生中反复发生多次 ...
不完全显性(incomplete dominance)又叫做半显性(semidominance),其特点是杂合子表现为双亲的中间性状。 如柴茉莉(Mirabilis jalapa),红花品系和白花品杂交,F1代即不是红花,也不是白花,而是粉红色花,F1互交产生的F2代有三种表型,红花,粉红花和白花,其比例为1:2:1。 ...
杂合子的一对等位基因各自都具有自己的表型效应,称为共显性(codominance)。 MN血型是最好的例子。在人类的M-N血型系统中有三种血型,M,N和MN型,他们是由基因型LMLM,LNLN 和LNLN 决定的。M型个体的红细胞膜上有M抗原,N型个体的红细胞膜上有N抗源,而MN型个体的红细胞膜上既具有M抗原又有 N抗原,也就是两种基因在同种组织中都得到了表达。这是由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发生 ...
我国遗传学家谈家桢先生早年系统地研究了鞘翅瓢虫(Harmonia axyridis)的遗传。发现了嵌镶显性。一种瓢虫鞘翅的底色为黄色,前缘呈黑色,称为黑缘型(SAVSAV)另一种情况相反,鞘翅的后缘为黑色,称为均色型(SESE),两者杂交产下的F1代同时具有双亲的特点,即鞘翅前后缘都呈黑色,这就是嵌镶显性(mosaic dominance)。 (注:它和共显性是有不同的,共显性是在同一组织同 ...
人类在进行器官移植时会产生异体排斥现象,这是由于异体之间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MHC)或称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ncocyte antigens,HLA)的差异所致。人类的MHC基因在第6号染色体上有9个座位(A.B.C.D.DR.DQ.DP.DZ.DC),每个座位又由多个复等位基因构成。小鼠的MHC基因在第17号染色体上,有 ...
正常的小鼠的皮毛是棕灰色的,1905年法国学者居埃诺(Lucien Cuenot)研究小鼠时发现了一只黄色小鼠,他将这只黄色小鼠和纯系正常小鼠杂交产生的后代一半是黄鼠一半为正常的小鼠。再将黄鼠和黄鼠杂交,后代中2/3是黄鼠,1/3是正常鼠。黄色×正常产生1/2黄色,1/2正常;黄色×黄色产生2/3黄色,1/2正常。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比例呢?从第一组杂交(1)看来黄鼠不是纯合的,否则后代中不会出现二 ...
在等位基因中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在两对非等位基因控制同一性状时也有“显”、“隐”之别,为了和等位基因的“显性”,“隐性”相区别,我们就把两对非等位基因中起“显性”作用的称“上位”(epistatic genes),将起“隐性”作用的一对基因称为“下位”基因(hupostatic genes)或者说上位(epistasis)是指基因相互作用中一对基因的表型表达取决于另一对非等位基因的基因型。也就是异位 ...
观赏鸟类中有一种叫虎皮鹦鹉的鸟,它的毛色有绿、兰、黄、白四种,都是稳定遗传的,若将纯种的绿色和白色鸟杂交或将兰色或黄色的鸟杂交,F1代是绿的。F1代进行互交,F2代羽色产生四种表型:绿、兰、黄、白,比例为9:3:3:1。假设兰色素是B基因控制的,黄色负素是由Y基因控制的,B和Y都是完全显性的话,将黄鸟和兰鸟杂交得到的BbYy是绿色鸟,也就是黄色和兰色的色素同时得到表达,混合在一起,我们看到的当然是 ...
鼠皮毛是由多基因控制的,野鼠色的基因型为AABB,B基因使得黑色的毛的前端有一条要黄色斑带,整个看起来是野鼠色,也就是深棕色。纯棕色鼠为aabb,因无A基因,所以没有带。黑鼠色小鼠和棕色鼠杂交或者黄鼠和黑色鼠杂交,F1代为野鼠色,F1互交后F2代也产生四种表型,野鼠色,黄色,黑色,棕色,它们的比例为9:3:3:1。此和共上位不同,当A和B都是显性时,虽同时表达,但空间部位不同,和嵌镶显性一样,我们 ...
拿猪的毛色作例子:有一种棕红色,基因型为AABB一种为白色,基因型为aabb他们的F1代仍是棕红色,F2代有三种表型,棕色,淡棕色和白色。比例为9:6:1,这个结果明显是9:3:3:1 之比的变形。产生这样的结果是由于A基因和B基因是同效的,都可以产一生部分棕色色素,同时表达时由于基因的剂量增加,色素加深呈棕红色,这样互为不完全显性,故称为半上位(semiepistatic)或不完全上位。或互加效 ...
荠的果形有三角形(AABB)和筒形(aabb)两种,三角形和筒形杂交,F1代的果形都是三角形,F2代只有两种表型三角形和筒形,比例为15:1,这也是9:3:3:1的变形。从此例可知,除 aabb以外,任何基因形,只要有一个A或B,表型都为三角形。A和B的作用相同,本身是完全显性,A和B互为完全显性,称等上位(isoelnstatic)或双显性上位(double dominant epistasis ...
将黑色的小鼠和白色小鼠杂交,F1代是黑色的,再将F1互交产生的F2有三种表型,黑色,棕色,白化,比例为9:3:4。产生的原因是形成黑色素的过程是一个连锁反应。当C、B基因都正常时,才能产生黑色素,当B基因发生突变而C正常时虽不能产生黑色素,但有棕色的中间产物形成。当C发生突变时,即使B基因正常也因缺乏中间产物而不能合成黑色素,反应停止在无色色素原这一步,所以小鼠呈白色。若C,B都发生突变小鼠同样呈 ...
香碗豆有紫花品系(PPCC)和白花品系(ppcc),杂交的F1代皆为紫花(PpCc)自交后F2代,只有紫花 (P_C_) 和白花 (P_ccC_ccppcc)两种表形,比例为9:7,当然也是9:3:3:1之比的变形。也就是说只有当C,P基因都正常时才开紫花。这是由于紫色素的合成是经过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无论是C基因还是P基因发生突变,此反应都不能完成,而中间产物是白色的 所以只有C_P_ 基因型呈 ...
显性上位产生3种表型,比例为12:;3:1,但产生这种比例的机制可能有不同的途径,一种是抑制基因所引起的。在植物中有一种可用于治疗心脏病的植物叫毛地黄(Digitalis purpuread)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毛地黄的M等位基因控制合成红色花花色素苷。D为修饰基因,它控制合成大量的花色素苷,花呈深红;d只能控制合成少量的花色素苷,花呈浅红。W座位控制花色素在花冠上的不同分布。W等位基因使红色色素只分 ...
抑制基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互作。此是一个基因抑制另外一个基因的表达,但其生化途经和显性上位不同。在报春花属(Primula)中K基因可以控制合成一种黄色的锦葵色素,但另一个D基因存在时可抑制其表达。 ...
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导致了遗传重组的发生。一个交叉就是交换的位点。交换是同源染色体通过联会、断裂、重接在相关位置彼此交换。遗传重组的证据是在减数分裂中发现交换时细胞学标记发生交换,遗传标记也发生交换交换是一个交互事件,在真核中于减数分裂的前期 I 可发生在二价体的阶段。重组是交换的结果,但交换并不一定引起重组,如两标记间发生偶次数交换,标记并不发生重组。所以一般实际的交换值要大于重组值 ...
1910年摩尔根和他的学生布里吉斯(Bridges C.B)研究了两对基因的遗传,发现了连锁和互换,建立了遗传学第三个基本定律,连锁法则。 摩尔根发现果蝇的红眼和紫眼(purple)、长翅和残翅(vestigial)两对性状都是非伴性性状,各自的遗传都符合孟德尔法则。他们将红眼长翅的果蝇和紫眼残翅的果蝇进行杂交,F1代为红眼长翅,然后将F1和双隐性亲本进行测交,所得到的测交后代按孟德尔法则应有四种 ...
染色体内重组是交换的结果,但交换不一定导致重组。因为我们是依据标记基因来判断是否重组的,若在两个标记基因之间发生奇次数交换,结果必然导致重组,但若发生偶次数交换,标记基因并不重组。不能进行自由组合的基因群则称之为连锁群(Linkage group),排列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及其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同属于同一连锁群。一种二倍体生物的连锁群数应和其染色体对数相等。在少数的生物中如雄果蝇和雌家蚕都不发生重组, ...
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已表明重组是同源染色体发生交换的结果,两个连锁基因之间的距离决定了它们的重组值。那么我们能否用实验的方法来确定真核生物染色体上不同基因的位置呢,答案是肯定的,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遗传作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