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体动物掘足类,如角贝等,在头部左右小形的叶状部(触手叶tentacular lobe)的边缘着生很多细丝状结构,称之为头丝。被覆以纤毛上皮,末端膨大呈棒状,侧面有凹陷。向各个方向展开。一般认为是感觉器官,兼有捕食之功能。自切性强,可再生。 ...
脊椎动物羊膜类,尤其是鸟类和哺乳类的发生初期,在原条前方正中出现的前后细长、不透明的区域称为头突。这是已经陷入的脊索原基,显著伸长之后形成将来躯体的中轴。头突的后端与原条前端相接续,原条前端的这个部位变得粗大称为亨逊氏节。头突在外胚层的下面,接头突的外胚层后来肥厚形成神经板。 ...
为文昌鱼(蛞蝓鱼)这一类动物,原索动物门的一个亚门。也称无头类(Acrania)、体长数厘米,左右对称,体侧扁,两端尖,呈鱼形或柳叶状,背壁较厚,约有60个<形的肌节,前后排列。体内各种构造(例如生殖腺)也按节排列。腹部体壁薄,包围着较大的真体腔,其内有内脏。脊索位于消化道的背侧。在脊索的背面有一管状的中枢神经,即神经管。神经管前端的脑分化程度很低,没有头骨包围(无头类的名称由此而来)。脊索的 ...
亦称前后梯度。是指动物胚胎或低等动物成体沿头尾轴所呈现的物质浓度和生理活性的梯度。由C.M.Child学说发展来的J.S.Huxley和G.R.De Be-er的梯度学说,认为头尾梯度与背腹梯度一样,对胚胎的轴性决定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
亦称前后轴、纵轴。左右对称动物成体或胚胎时的主轴,即联结头部和尾部的假想的轴。不仅许多系统沿头尾轴表现了区域分化,而在各器官系统或各器官内也可较普遍地看到物质的浓度、生理活性、成长速度等形成梯度的现象。这样的性质称为头尾性(Cr-aniocaudality)。作为沿头尾轴区域分化的例子,脊椎动物中轴器官的区域分化是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它的决定和发生机理是发生学的中心课题之一。 ...
为人类学上表示活体的头部顶面观形状所用的术语,在用于颅骨的时候正确的叫法为颅型。通常头型的表达方法,用头长宽指数或头指数来表示。头指数=(头最大宽/头最大长)×100,一般在70-100之间,超出这个范围的很少。根据头指数,分头型如上。活体的头指数比颅骨的颅指数大,这是由于覆于头骨的软组织的厚度影响所致。头型也有不根据测量而根据观察进行分类的。塞奇(G.Sergi)将头型分为类椭圆形、类五 ...
软体动物多种类型的眼中,与外套眼、背眼、壳眼相反,而把头部的1对眼称头眼。柄眼类(蜗牛)在第二触角上,基眼类椎实螺(Lymmaea japonica)在触角的基部。 ...
〔1〕为环节动物身体之最前部。同口前叶。 〔2〕头褶系船蛆等穿钻性瓣鳃类口背方的外套膜左右形成皱褶而膨大的部分。 ...
总状花序的一种。指花序轴顶端聚生有2个以上的无柄花的集合体。有2花的〔双花木(Disanthuscercidifolia)〕和数花的〔马缨丹(Lantana cama-ra)〕。在菊科(Chrysanthemum)、川续断科(Dipsacaceue),聚生多数的花,花序轴顶端极度缩短而膨大,同时生有总苞。具有周边花(ray flo-wer)和中心花(disc flower)的分化,作为整体初看 ...
由感受器的刺激所产生的感觉,在相当于此刺激的所在和作用方向的一定空间位置上被感觉到的事实,即把感觉的局部定位看作是感觉中枢特有的性质和机能,此称之为投射。它具有把作为中枢现象的感觉向体表和外界投影的意思,例如听觉、视觉各自向声源、光源投射,触觉则向皮肤的接触部位投射。甚至在没有外来刺激下所产生的感觉(残象、内听等),大多也同样可被投射。由双眼视或双耳听所产生的单一感觉是投射在以头部正中为中心的 ...
系软体动物中具最高级体制的一纲。由四鳃亚纲(鹦鹉螺目和菊石目2个目)和二鳃亚纲〔 腕目(鸟鲗)、箭石目、八腕目(章鱼)3个目〕等2个亚纲组成。在发达的头部有1对构造复杂的眼,并有由足缘变形而产生的腕8或10条。外套膜为圆椎形或囊状,将内脏块完全包围而形成躯干。所分泌之贝壳,在鹦鹉螺及化石种,位于外边,包围着软体,由多个壳室组成;在十腕目则以甲或瓣存在于体内,有的缺如。体色因体表色素胞的收缩和扩 ...
也称透光带。指海洋中短波的可见光将可达到的范围,一般是指可达到1,000米深度的水层而言。其下是无光层。它和有光层之间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界限。在透光层的上部,有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充分光照,即达到所谓的补偿深度的水层,此称为真光层(euphotie zone)。这种深度大约可达100米左右,海洋生态划分的表海水层大致与此相当。透光层的其余部分称为弱光层(dysphotie zo-ne) ...
〔1〕亦称浅透明层,系哺乳类的表皮层之一,位于角质层和颗粒层之间。其细胞中,没有在颗粒层中所见到的透明角质颗粒,细胞的透明度增加,核的退化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2〕亦称透明膜(hyaline membrane)。是海胆类受精卵的表面受精膜的下面的不含可视性颗粒的透明层。为了使卵裂球互相密切粘着,透明层是必要的。在受精后不久即生出,它的产生和存在必须有钙离子,在缺乏钙的条件下,将呈可逆性消失。 ...
系衡量海水、湖水清彻程度的指标。一般是将直径为25-30厘米的白色沙氏圆盘(Secchi disk)放水中使之沉降,以看不清时的水深(米)来表示。另也有用索勒特(Thoulet)白球法、白金线法(pla-tinum-wire method)等来测定的。一般吸光系数(α)随着水深增加并不显示大的变化,如令深度t的光强为It,表面的光强为I0,则It=I0e-dt。如果圆盘看不清时的深度的光强为I ...
哺乳类受动物精时,在第一个精子进入卵表的透明带以后,透明带的性质则发生变化,使后来的精子不易进入,这种现象称为透明带反应。这是防止多精受精的重要机制之一。不同种的动物,有的其阻止精子进入的反应完全(狗、田鼠),有的动物则不完全,即只能允许精子进入围卵腔内(鼠、小鼠)。另外,也有象兔这种根本就不发生透明带反应的动物。一般认为,透阴带反应与卵子表层颗粒溃解有关,这颇与海胆卵,蛙卵的受精膜形成机制相 ...
每年地上部分枯死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越冬休眠器官之一,是地下茎的一部分发生异常肥大生长而形成的,其中蓄积了大量的贮藏物质(马铃薯淀粉、菊芋菊糖),是茎的特殊形态。也可以变为营养繁殖器官。它多半在走茎的顶端形成,在叶序排列上,根据芽或鳞片形的低出叶以及维管束的排列,可与根明显地区别开来。即使把块茎切成几个小块,只要有芽就可各自分别发育成完整的个体。
由E.R.Cumings和R.R.Schrock(1928)提出的,即岩层中夹着透镜状、块状、礁状和其他清晰轮廓的纯生物起源的层。其组成物有珊瑚、层孔虫、贝类、腕足类、石灰藻以及其他生物。是以纯粹原地沉积物组成为特征,世界上最早的块状生物岩礁是于奥陶纪形成的。 ...
系指脊椎动物骨骼肌中与迅速运动有关的肌肉。与此相反,把与迟缓地运动及持续性紧张有关的肌肉称为慢肌或紧张肌。快肌的代表有腓肠肌、缝匠肌等。依据肌肉的颜色把快肌称为白肌,把漫肌称为红肌。但是颜色的不同是取决于其所含的肌红蛋白量的多少,不一定是和收缩速度有关系。从神经支配来看,快肌含有很多运动性神经肌单位,慢肌含有较多的紧张性神经肌单位。分离的快肌的单收缩时间也比慢肌的单收缩时间短。
指人为了追求快乐,避免痛苦,而根据这种欲望所提出的学说。其源由出自Epikouros,即为了将来的更大快乐,可以忍耐现在的痛苦。S·Freud认为,婴儿期是服从于快乐说而活动的,但随着成长,对社会的存在有所发现,对其现实的原理受到修正,认识到对快乐的追求。另外在学习理论中,容易产生获得快乐的行为,抑制由痛苦所带来的行为,这就是所谓效应定律,是由E.L.Thorndike所倡导的。 ...
此为使等长强直收缩肌肉的长度急剧减小,以考察相伴发生的张力变化的实验方法。使处于强直收缩中的肌肉的长度通过快速放松而缩短百分之几时,在肌肉的张力急剧下降后又复上升。这个现象可由串联弹性要素的缩短来说明。根据快速放松,可考察处于等长单收缩舒张期的活动状态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