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养操作指南
当微生物侵入血液迅速繁殖超出机体免疫系统清除这些微生物的能力时形成菌血症或真菌血症(统称血流感染),并可感染血管外组织,属临床医学急症,应尽快采集血液进行培养。资料显示,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发病率近10年来持续增加,2007年美国共报告菌血症发生66万例,在各种感染中居首位,且死亡率高(20%~50%)。血培养是采集患者血液标本并接种到培养瓶中,用以发现、识别引起菌血症或真菌血症的病原微生物,是诊断菌血症和真菌血症的基 ...
来源:互联网 22250 阅读
药敏试验折点的设定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折点是现代微生物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用它来定义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根据试验方法的不同,折点可以用浓度( mg/L或ug/ml)或抑菌圈直径(mm) 来表示。通常情况下,所有的药敏试验均需要折点(或称为解释标准)来将实验结果解释为敏感、中介或耐药并报告给广大的临床医生。部分经验丰富的医生可能不要折点而要MIC 值和抗菌药物的药效学参数以优化抗菌药物的种类和剂量。然而,鉴于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接受的标本数量以及实 ...
来源:互联网 18372 阅读
血培养的临床指征
患者出现以下一种或同时具备几种临床表现时可作为血培养的重要指征:①发热(≥38 ℃)或低温(≤36 ℃),以间歇驰张型多见,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可见双峰热;②寒战;③白细胞增多(10.0×109/ L,特别是有“核左移”时);④粒细胞减少(20/分或CO2分压
来源:互联网 16663 阅读
耐药机制详解之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目前临床抗感染治疗最普遍应用的一类抗生素,随着这类药物的广泛使用(特别是滥用和误用)和致病菌的变迁,产生了病原菌对药物的耐药性问题,而且耐药发生率相当高。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是80%病原菌耐药的原因之一,另外约12%和8%病原菌的耐药分别与细菌细胞外膜通透性障碍和靶位的改变有关。本文对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所致的耐药性作一简要综述,以便采取相应对策以防止耐药性的蔓延。 1.β- ...
来源:互联网 15165 阅读